虎山长城

✍ dations ◷ 2025-07-20 04:43:57 #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2013年,虎山长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并入第五批的长城中。虎山原名马耳山,位于鸭绿江与鸭绿江的支流叆河的交汇处,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山峰突起,周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距丹东市区约有20公里。虎山长城(古称老边墙)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位于虎山南麓,据《明史》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实录》也载有:修筑已坍塌的“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边墙。《安东县志》记载说:“老边墙,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叆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为第二次拓边,置江沿台堡于今九连称,则老边墙之筑,必在此时”。明代巡抚都御史王之浩登临虎山要塞时,曾写下《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修建虎山长城的目的是为防范崛起的女真人及海上外敌的入侵,明朝未年,虎山长城成为后金的实际控制区,而蕯尔浒之战后,虎山长城做为阻挡后金的军事要塞而遭到破坏,清朝入关后虎山长城失去军事防守意义,从此荒弃。1989年,通过飞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考证,在中朝边境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发掘出600余米长城遗址。1990年,经罗哲文等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明长城东端起点,它横越虎山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与河北省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连接。这一发现使明长城延长了1000多公里,而也更改了历史教课书上讲述的长城东端起点为山海关的说法。亦引证了明代大部分时间均控制辽东地区。1990年发掘出虎山长城掩埋在土层下的明代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台址。台址为夯土筑成,边长36米,存高4米。在台址东面,有接续的石筑城墙,逶迤直上虎山。1992年曾投资380万元人民币,修复了600多米虎山长城,初现了长城最东端的面貌。2000年又总投资223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1000多米的长城主体修复。2003年8月,经考古爱好者李亚忠对虎山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虎山一带延伸到朝鲜平壤西南大同江畔的长城,采用毛石和土堆筑,没有用砖遗迹,其墙底宽2-4米,残高仅0.8-1.2米,墙址、烽燧及土城遗址都与自山海关绵延至辽东的燕长城遗址极为相似,却不具备明长城特征。”从而证明虎山长城为燕长城而不是明长城,所以虎山长城可以称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而非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但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相关

  •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英语:Econometrics),又译经济计量学,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对于经济问题试图对理论上的数量接近和经验(实证研究)上的数量接近这两者进行综合而产生的
  • 日语书写系统汉字假名使用罗马字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可听声波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声音的频率一般会以赫兹表示,记为Hz,指每秒钟周期性震动的次数。而分贝是用来表
  • 第一次接触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在科幻作品中是指人类和外星生物初次接触,或是遇到其他有高智能种族的情况。题材时常运用在人类学的第一次接触的情况,例如仇外、超验主义和自然语言
  • 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英语:Bisphosphoglycerate mutase,BPGM)是一种红细胞和胎盘细胞特有的酶。它负责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合成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和糖酵解途径中
  • 雅马邑白兰地雅文邑(法语:Armagnac),又译雅马邑,是一种出产于法国西南部加斯科涅阿马尼亚克(英语:Armagnac (region))的白兰地。白兰地是蒸馏酒,是由巴高(英语:Baco 22A)、鸽笼白(英语:Colombard)、白福
  • 19味觉感受器,类型2,成员19,TAS2R19 是一个人类基因组中TAS2R19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苦味味觉感受器的一员。
  • 875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逝世重要人物
  • 坦桑尼亚银行坦桑尼亚银行(英语:Bank of Tanzania,简称BOT)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总部设于达累斯萨拉姆,负责发行国家货币坦桑尼亚先令。一战前坦桑尼亚大陆与桑给巴尔群岛使用着不
  • 北京专约《北京专约》,又名《中日北京专条》、《台湾事件专约》或《台事北京专约》,是1874年10月日本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承认“台湾‘原住民’曾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