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dations ◷ 2025-07-13 10:53:4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神经科学中,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语: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是使突触后神经元更有可能激发动作电位的突触后电位。由于带正电的离子流入突触后细胞,导致突触后膜电位的暂时去极化,是打开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果。这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相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通常是由于负离子流入细胞或正离子流出细胞而引起的。EPSP也可能是由于流出的正电荷减少所致,而IPSP有时是由于正电荷流出量增加所致。引起EPSP的离子流是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像IPSP一样,EPSP也具有累加效果。当多个EPSP出现在突触后膜的各单个区块上时,它们的综合作用就是各个区块EPSP的总和。较大的EPSP导致较大的膜去极化程度,因此增加了突触后细胞达到激发动作电位阈值的可能性。

活细胞中的EPSP是化学引起的。当活跃的突触前细胞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中时,其中一些会与突触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这些受体中的许多受体都包含一个离子通道,该通道能够将带正电的离子传递到细胞中或从细胞中传递出去(此类受体称为离子型受体)。在兴奋性突触中,离子通道通常允许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这种去极化电流导致膜电位的增加,此即为EPSP。

相关

  • 双脱氧核苷酸双脱氧核苷酸(英语:Dideoxynucleotide)是DNA聚合酶的链终止性抑制剂,应用于DNA测序桑格法。这些核苷酸亦被称为2',3'-双脱氧核苷酸,常被简写为ddNTPs(ddGTP、ddATP、ddTTP与ddCTP)
  • 尼泊尔总理尼泊尔总理一职最初设立于1799年,当时称为尼泊尔首相。在历史上,长时间以来,很少有通过选举当选首相的情况,直到1959年,比什韦什瓦尔·普拉萨德·柯伊拉腊成为尼泊尔历史上第一位
  • 多聚磷酸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缩写PPA),又称多磷酸、聚磷酸。化学式   H
  • 1990年蒙古革命1990年蒙古革命(蒙古语:Ардчилсан хувьсгал)是1990年1月12日发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政治事件,始于要求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绝
  • 辊纹辊纹,(又称滚花、滚纹、压花),为机件表面增加摩擦力或便于持握而特别制成凹凸纹路。这些花纹一般是在车床上用滚花刀滚压挤件或切削使其表面产生花纹,通常有公制和英制,英制的P值
  • 安培力定律在静磁学里,安培力定律专门描述两条载流导线相互作用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又称为安培力,是由载流导线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与对方的移动电荷的速度耦合而形成的
  • 小熊维尼寻找罗宾《小熊维尼寻找罗宾》(英语:),是一部由华特迪士尼影片制作、由Karl Geurs担任导演的电影动画。故事开始于一个夏天,克里斯多福罗宾没有跟维尼说一个消息,并且留下了一个通知“你比
  • 矢野健太郎 (数学家)矢野健太郎 (日语:矢野 健太郎/やの けんたろう ,1912年3月1日-1993年12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数学家。矢野从事微分几何的研究,并提出了博赫纳-矢野定理。他还出版了一本关
  • 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2011年举行的第一项网球大满贯赛事,也是第99届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比赛场地类型为室外硬地球场。举办地点在墨尔本公园球场。举办日期是2011年1
  • 琼文琼文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