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dations ◷ 2025-10-02 14:02:0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英文: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旨在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截止2016年,世界上共有172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公约共有九章四十条。根据公约第2章有关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并从2008年开始编制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开始公布)以及优秀保护实践名册(Register of good safeguarding practices)。各缔约国还需定期举行会议。根据公约第11、12条,各缔约国需要编制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期更新。根据公约第6章有关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为各缔约国的纳款、教科文组织下拨的款项以及其他国家的捐赠等,资金主要用于援助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后规定在公约生效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
- 螨虫见内文蠕形螨属(学名:Demodex),又称毛囊螨或毛囊虫,亦即俗称的“螨虫”的一部分,是小型寄生螨类的一个属。 常寄生于哺乳动物的毛囊内。目前已知蠕形螨有约65个种,140多个亚种;它们
- 勃艮第勃艮第公国(法语:Duché de Bourgogne;拉丁语:Ducatus Burgundiae;荷兰语:Hertogdom Bourgondië)是一个曾存在于918年-1482年间的欧洲国家,领土曾囊括今法国东部勃艮第-弗朗什-孔泰
- Netscape网景通信(英语:Netscape Communications ),以前称为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大部分通常被简称为网景(Netscape)。网景曾经是一家美国的电脑服务公司,以其
- 杰拉德·特·胡夫特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语:Gerard 't Hooft ,1946年7月5日-),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乌得勒支大学教授,于1999年因为“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与其指导教授马丁纽斯·韦尔
- 胞嘧啶胞嘧啶(英语:cytosine, C),学名为2-羰基-4-氨基嘧啶,是组成DNA的四种基本碱基之一。胞嘧啶核苷、胞嘧啶核苷酸均可作为升高白细胞(白血球)的药物。可由二巯基脲嘧啶、浓氨水和氯乙
- 杜梅杜
- 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英语:Group cohesiveness)在当一个社会群体内的成员与另一成员建立关系,并成为一个整体时就会出现。尽管凝聚力是一个多面的过程,它可以细分成四个部分:社交关系、工作
- 莫里兹·冯·施温德莫里兹·冯·施温德 (1804年1月21日-1871年2月8日),奥地利画家,出生于维也纳,在当地接受教育。曾经和舒伯特是好朋友,并为舒伯特的歌曲作过插图。1828年,他前往慕尼黑,在当时柯内留斯
- 鲸豚鲸下目 (学名:Cetacea)旧称鲸目,是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包含了大约八十多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动物,即鲸鱼﹑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齿鲸(Odontoceti)及须鲸(My
- 异铜异铜(Enargite)是一种铜、砷的硫盐矿物,其化学式为:Cu3AsS4。此名称源自于希腊语enarge中,意思为“不同的”。异铜是一个含金属光泽的钢灰色、棕黑灰色至紫黑色的矿物。它形成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