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电铃

✍ dations ◷ 2025-07-07 15:10:39 #牛津大学历史,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史,1840年科学,1840年作品

牛津电铃(英语:Oxford Electric Bell)也称牛津电子钟或克拉伦登干电堆(Clarendon Dry Pile),是一个实验电铃,设立于1840年,并在此后几乎不间断运行。它是神职人员兼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为收藏而购买的第一批仪器之一。该设备位于英格兰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英语:Clarendon Laboratory)门厅附近的走廊中,尽管因放在两层玻璃后面而无法听到铃声,但仍在响。

该实验包括两个黄铜铃铛——每个放在一个干电堆(一种早期电池)下方,一对串联的干电堆。铃舌是一个直径约4毫米的金属球,悬吊在两个干电堆之间,因静电力的作用使铃声交替响起。当铃舌碰到一个铃铛时,它被干电堆充电,然后被静电排斥,并被另一个铃铛吸引,如此反复。使用静电力意味着虽然需要高电压来产生推动,但只有极少量电荷从一个钟罩带到另一个钟罩,这也是该装置安装后干电堆持续有效的原因。其振荡频率为2赫兹(每秒循环2次)。

其干电堆的确切结构未知,只知道它们是用熔融的硫涂覆以作绝缘,并据猜测可能是赞伯尼电堆(英语:Zamboni piles)。

某种意义上,该设备在区分两种不同的电作用的理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接触张力(英语:contact tension)理论(一种基于当时流行的静电原理的过时科学理论)和化学作用理论。

牛津电铃并未表现出永动机性质。如果铃舌没有先被磨尽,当两个干电堆的电荷均匀分配时,铃声将终止。牛津电铃自1840年以来已响起约100亿次,并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耐用的电池”。

自1840年以来,除偶尔因高湿度而短暂中断外,铃声还在不断响起。 此铃可能制造于1825年。

相关

  • U00-U99ICD-10 第二十二章:特殊目的代码,即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最后一个代码分类。是WHO特别设立、为一些因临时突发性疾病及事件余留的代码区域,以便于对突发事件进
  • 酒石酸酒石酸(tartaric acid), C4H6O6,是一种α-羧酸, 双质子酸,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葡萄,香蕉和罗望子,也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通常与小苏打组合以充当面粉膨松剂。作为食品中
  • 日球层顶日球层顶(Heliopause),也称为太阳风层顶,是天文学中表示出自太阳的太阳风遭遇到星际介质而停滞的边界。太阳风在星际介质(来自银河的氢和氦气体)内吹出的气泡被称为太阳圈,在这气泡
  • 石璋如石璋如(英语:Chang-Ju Shih,1902年1月8日-2004年3月18日),历史学家。1932年自中国河南大学毕业,1932年至1934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研究生、1934年至1939年转任助理员
  • 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亦称为EDC、EDAC或EDCI)是一种水溶性碳二亚胺,常制成盐酸盐之形式。其pH范围通常在4.0-6.0。EDC常在伯胺制备酰氨时作为羧基活化剂。ED
  • 约翰·威尔金森 (发明家)约翰·威尔金森(英语:John Wilkinson;1728年?月?日-1808年7月14日),是英国的一位著名实业家、发明家,发明制造出了镗床,1808年去世后安葬在自己设计的铁棺内,外号“铁疯子”(英语:Iron-Ma
  • 藤原公任藤原公任(日语:藤原 公任/ふじわら の きんとう ,966年–1041年2月4日)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公卿、歌人。関白太政大臣藤原赖忠的长子。官至正二位权大纳言。藤原公任出生于官僚
  •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斯米尔诺夫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斯米尔诺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Смирнов,1877年8月27日(9月9日)-1938年2月10日)他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
  • 董重董重(?-189年),字子高,汉灵帝母董太后其兄之子。皇太后窦妙逝世后,董太后开始干预朝政,让汉灵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卫尉脩侯董重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领兵千余
  • IWI杰里科941半自动手枪杰里科941(英语:Jericho 941,又译:耶利哥941;以以色列名城耶利哥命名),由于另一把沙漠之鹰手枪(英语:Desert Eagle)的当红,杰里科941被俗称小沙漠之鹰或沙漠雏鹰(英语:Baby Desert Ea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