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戊糖途径

✍ dations ◷ 2025-10-08 21:43:17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英语: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也称为戊糖磷酸途径、五碳糖磷酸途径、磷酸戊糖旁路(对应于双磷酸己糖降解途径,即Embden-Meyerhof途径)。是一种葡萄糖代谢途径。这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可以因应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多种产物,显示了该途径的灵活性。葡萄糖会先生成强氧化性的5-磷酸核糖(Ribose-5-phosphate),后者经转换后可以参与糖酵解或者是核酸的生物合成。部分糖酵解和糖异生的酶会参与这一过程。反应场所是胞质溶胶(Cytosol)。所有的中间产物均为磷酸酯。过程的调控是通过底物和产物浓度的变化实现的。磷酸戊糖途径可以分为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部分。总反应: 葡萄糖-6-磷酸 + 2 NADP+ + H2O → 核酮糖-5-磷酸 + 2 NADPH + 2 H+ + CO2其实是一系列的基团转移反应。在5-磷酸核酮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这需要有酶的帮助,比如转羟乙醛酶可以转移两个碳单位。而转二羟丙酮基酶则可转三个。虽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但是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底物和产物浓度的变化实现的。它是一“旁路”。当机体需要NADPH和磷酸核糖的时候,葡萄糖就会流入这一途径。特别是在脂肪酸和固醇合成发生的地方。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

相关

  • 约翰·麦克劳德约翰·詹姆士·理察·麦克劳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1876年9月6日-1935年3月16日)是一位苏格兰医师、生理学家。他在1923年与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因为发现了胰岛素,
  • 利-萨二氏心内膜炎利-萨二氏心内膜炎(Libman–Sacks endocarditis)是一种与全身性红斑性狼疮有关的非细菌性心内膜炎。为红斑性狼疮最常见的心脏病变之一。本疾病最早于1924年由纽约西奈山医院(
  • 维尔纳综合症维尔纳综合症(Werner syndrome,缩写WS)又称成人早衰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衰症,1904年由德国人 Otto Werner 首先报道,患者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的、编码DNA螺旋酶
  • 扣子体扣子体(英语:clamp connection)是许多担子菌门真菌的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钩状结构。担子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两株真菌的菌丝会进行胞质融合,但细胞核维持独立,形成具有来自两亲代细
  • 人脑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二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人脑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脑结构相似,但是容量却很不寻常,和人类相同体型的哺乳动物的比较,人的大脑要大得多,智慧的当然
  • Cr3d5 4s12, 8, 13, 1蒸气压第一:652.9 kJ·mol−1 第二:1590.6 kJ·mol−1 第三:2987 kJ·mol−1 (主条目:铬的同位素铬(拉丁语:Chromium,化学符号:Cr)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为24,在
  • 丙糖丙糖(Triose),又称为三碳糖,是含有三个碳原子的一类单糖,共包含两个化合物:丙糖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重要物质。D-甘油醛:二羟基丙酮:果聚糖:菊粉 · 果聚糖β2→6甘露聚糖:低聚木糖:半
  •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英语:tumor suppressor gene),有称为抑瘤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是从1980年代发现的一组基因,它们的发现是癌症和细胞
  •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英语:Behaviorism)又称作行为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其主要特色为以系统方
  • 中古英语中古英语是指1066年到1489年间所使用的英语。这个时期的英语和古英语相比,在读音和拼写,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大部分古英语词汇被淘汰,转而吸收了很多法语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