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常数

✍ dations ◷ 2025-10-06 19:18:47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是太阳电磁辐射的通量,也就是距离太阳一天文单位处(约为地球离日平均距离),单位面积受到垂直入射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包括所有形式的太阳辐射,不是只有可见光。由人造卫星测出的最小值约1.361 kW/m²,最大值约为1.362 kW/m²,差了1%。太阳常数并不是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颁布的真正不变的物理常数,而只是一个变动值的平均,在过去400年间变动小于0.2%。先由位于地球大气层顶端的人造卫星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再利用平方反比定律将距离调整为一天文单位以得出太阳常数。测得平均值约为1.3608±0.0005 kW/m²,也就是每分钟81.65 kJ/m²,或是每分钟1.951兰利。太阳辐射输出几乎是常数,其变动值很小,在人造卫星出现之前很难精确侦测(在1954年为±2%),现今测量值约在0.1%范围波动(过去三次太阳黑子十一年周期的平均),可参见太阳周期。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Claude Pouillet,利用自制的简陋直射太阳辐射计,第一次试图直接测定太阳常数,得到数值1.228 kW/m²,与现代估计相符。1875年,法国物理学家Jules Violle接续了Pouillet的工作,根据他在法国勃朗峰的测量得 得出了较大的测量值 1.7 kW/m²。1884年,塞缪尔·彭尔庞特·兰利在加州的惠特尼山尝试测量太阳常数,并经由在不同的日子与时刻进行测量,以试图校正地球大气层吸收的影响。但他最后得到的数值2.903 kW/m²明显过大。在1902年至1957年间,查理斯·艾博特和其他人在几个高海拔地区测量出介于1.322 kW/m²及1.465 kW/m²的数值。艾博特证明兰利所使用的其中一个校正项是错误的。艾博特的结果约在1.318 kW/m²及1.548 kW/m²间波动,这波动来自于太阳本身而非地球的大气。在1954年,太阳常数估计为2.00 cal/min/sq cm ± 2%。现行数值低了约2.5%。地球大气顶端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会因为地日距离的不同,而在一年里上下变动约6.9%(从二月上旬的1.412 kW/m²到七月上旬的1.321 kW/m²),但逐日变动通常小于0.1%。全地球(地球截面积约为127,400,000 km²)接受到的能量为1.730×1017 W±3.5%。 太阳常数会在长时间内变动(参见太阳周期),但在一年内其变动比大气顶端受到的太阳辐射小得多。这是因为太阳常数是在一天文单位处测量,但是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会受到地球轨道离心率的影响。地日距离以一年为单位变化,在近日点时约为147.1·106公里,在远日点时约为152.1·106公里。地球受到的总辐射还取决定地球的截面积(π·RE²),随着地球转动,地球受到的能量会散布在全地球表面(4·π·RE²)。若将未受到太阳照射的那一半也纳入考量的话,平均而言地表受到的能量是太阳常数提供的四分之一(约为340 W/m²)。真正到达地表的能量还会受到大气吸收的影响,一般而言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会随着天气状况、纬度及时刻而变。太阳常数包括所有形式的太阳电磁辐射,不是只有可见光的范围(参见电磁频谱),太阳的视星等为-26.8等和太阳常数有正相关。太阳常数和太阳的星等是描述太阳亮度的两种方法,但是视星等只与太阳的可见光输出有关。从太阳看地球的角直径只有1/11,000弧,所以从太阳看地球的立体角只有1/175,000,000 球面度。因此,太阳辐射出的能量是地球获得的22亿倍,也就是大约 3.826×1026瓦特。从太空观测太阳辐射始于1978年,这些观测表明太阳常数不是常数,会随着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而变。如欲追溯更远的过去,我们必须仰赖其它的数据来重建太阳辐射的强度,像是太阳黑子可追溯400年,而宇宙辐射核种可追溯10,000年。重建结果表明太阳辐射会依不同周期而变动,包含:11年(Schwabe)、88年(Gleisberg cycle)、208年(DeVries cycle)及1,000年(Eddy cycle)。太阳能量最多约75%的可到达地表,即使在无云的天气,大气也会反射及吸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 · 太阳天文学 · 太阳发电机 · 太阳望远镜 · 日食 · 太阳光 · 太阳辐射 · 太阳能 · 太阳物理学 · 太阳日 · 太阳系 · 太阳常数 · 太阳微中子问题 · 中微子振荡 · 蒙德极小期 · 太阳星云 ·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 日震学 · 标准太阳模型

相关

  • 暴力暴力指基于故意侵犯或伤害他人的心理,而使用激烈且富有强制性力量之行为,包括有形物理或无形心理。暴力一般可被区分为“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直接暴力
  • 核酸分子结构《核酸的分子结构:去氧核糖核酸之构造》(英语: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是沃森与克里克共同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被刊
  • 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通常简称为TPI或TIM)是一种酶,能够催化二羟丙酮磷酸和D型甘油醛-3-磷酸,这两种丙糖磷酸异构体之间的可逆转换。磷酸丙糖异构酶在糖酵
  • 火药火药,又名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火药一般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其木炭是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由于火药的燃烧
  • Rome罗马(意大利语:Roma 聆听)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并保存大量古迹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
  • 古动物学动物学人类学 ·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学 · 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 鲸类学 贝类学 · 昆虫学 动物行为学 · 蠕虫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 鱼类学 软体动物学 · 哺乳动
  • 炭黑炭黑(英语:carbon black),又称为碳烟,为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碳氢化合物得到极细微碳黑粉,再与废气分离后所得之纯黑粉末。炭黑的原料为塔底油和杂酚油,一般来说2.2公吨的原料可
  • 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又译奥塞博物馆、奥塞美术馆;法语:Musée d'Orsay)是法国巴黎的近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从1848年到1914年间的绘画、雕塑、家具和摄影作品。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和卢
  • 基督科学箴言报《基督科学箴言报》(英语: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是美国的一份国际性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由基督科学教会创始人玛丽·贝克·埃迪于1908年创立,总部位于波士顿。创始人
  • 増井祯夫增井祯夫(日语:増井 禎夫/ますい よしお Masui Yoshio,1931年1月1日-),日本裔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推动1980年代细胞周期研究大发展的关键人物。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拉斯克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