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dations ◷ 2025-10-02 10:56:17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英语: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是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六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所编制的名录,用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前,国际上尚没有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已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需要予以充实和补充,因此为了提高人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于2008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其前身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三批共计90项作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于2008年公布。截止2017年5月,共有366项入选本名录,名单如下:

Template: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

  • 澳大拉西亚澳大拉西亚(拉丁语:Australasia)一般指大洋洲的一个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一词是由法国学者布罗塞(法语:Charles de Brosses)于1756年
  • FeFsub3/sub氟化铁,又称三氟化铁,氟化铁(Ⅲ),是氟和铁的化合物,化学式是FeF3。用于陶瓷,在推进剂中用作燃速催化剂。氟化铁是很难制造出来的,即是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氟化铁在1000℃升华,微溶于冷
  • 奥米加3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又称n−3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3种为:ALA(存在于植物中的油),EPA和DHA(这二种发现存在于海洋动植物油中)。从脂肪酸分子中距离羧基
  • 高反应原性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特定抗原能够产生免疫反应,则称其有反应原性。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不同之处在于人体在对某些抗原本身不会直接产生免疫反应,而要在类似的另一种抗原刺激下,获得
  • 制革制革,即制造皮革,是指将动物的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皮革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鞣制、半硝这三个步骤。该过程会将动物皮中含有的蛋白质结构永久性转变,使其更加耐用、不易降解,有的
  • 针琉璃蚁亚科针琉璃蚁亚科(Aneuretinae)隶属于蚁科,现生一种,Aneuretus simoni ,9个已灭绝物种,早期的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 A. simoni 位于原始与先进的蚂蚁亚科之间,但近期的研究显示其为琉璃蚁
  • 星际分子列表星际分子列表列出已在星际物质和星周包层中被检测出的分子,并依照组成原子的数目分组。每一种分子均附其化学式,若有离子型式也会一并列出。本列表中的所有分子都是透过分光学
  •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学名:Thunnus orientalis),又名东方蓝鳍鲔、太平洋黑鲔、乌瓮串、乌暗串,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北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海域,栖息深度1-
  • 核工程核工程(英语:Nuclear engineering)是工程学的一门分支,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工程应用层面,主要领域有核电、核医学、核子材料学与辐射度量等方面。但也和一些国际性议题有关连,如:核武
  • 焦点 (语言学)焦点(缩写为:foc)是一种语法的类别,用于确定句子的哪一部分能够提供新的、不可推导的或对比的信息。焦点与信息结构(英语:Information structure)有关。对比焦点尤其是指与对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