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变分学
✍ dations ◷ 2025-09-28 12:19:43 #变分学
变分法是处理泛函的数学领域,和处理函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譬如,这样的泛函可以通过未知函数的积分和它的导数来构造。变分法最终寻求的是极值函数:它们使得泛函取得极大或极小值。有些曲线上的经典问题采用这种形式表达:一个例子是最速降线,在重力作用下一个粒子沿着该路径可以在最短时间从点A到达不直接在它底下的一点B。在所有从A到B的曲线中必须极小化代表下降时间的表达式。变分法的关键定理是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它对应于泛函的临界点。在寻找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时,在一个解附近的微小变化的分析给出一阶的一个近似。它不能分辨是找到了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或者都不是)。变分法在理论物理中非常重要:在拉格朗日力学中,以及在最小作用量原理在量子力学的应用中。变分法提供了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基础,它是求解边界值问题的强力工具。它们也在材料学中研究材料平衡中大量使用。而在纯数学中的例子有,黎曼在调和函数中使用狄利克雷原理。同样的材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标题中,例如希尔伯特空间技术,莫尔斯理论,或者辛几何。变分一词用于所有极值泛函问题。微分几何中的测地线的研究是很显然的变分性质的领域。极小曲面(肥皂泡)上也有很多研究工作,称为普拉托问题。变分法可能是从约翰·伯努利(1696)提出最速曲线(brachistochrone curve)问题开始出现的。它立即引起了雅各布·伯努利和洛必达(Marquis de l'Hôpital)的注意。但欧拉首先详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他的贡献始于1733年,他的《变分原理》(Elementa Calculi Variationum)寄予了这门科学这个名字。欧拉对这个理论的贡献非常大。勒让德(1786)确定了一种方法,但在对极大和极小的区别不完全令人满意。牛顿和莱布尼茨也是在早期关注这一学科,对于这两者的区别Vincenzo Brunacci(1810)、高斯(1829)、泊松(1831)、Mikhail Ostrogradsky(1834)、和雅可比(1837)都曾做出过贡献。Sarrus(1842)的由柯西(1844)浓缩和修改的是一个重要的具有一般性的成就。Strauch(1849)、Jellett(1850)、Otto Hesse(1857)、Alfred Clebsch(1858)、和Carll(1885)写了一些其他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但可能那个世纪最重要的成果是Weierstrass所取得的。他关于这个理论的著名教材是划时代的,并且他可能是第一个将变分法置于一个稳固而不容置疑的基础上的。1900年希尔伯特发表的23个问题中的第20和23个问题促进了其更深远的发展。在20世纪希尔伯特、埃米·诺特、Leonida Tonelli、昂利·勒贝格和雅克·阿达马等人做出重要贡献。Marston Morse将变分法应用在莫尔斯理论中。Lev Pontryagin、Ralph Rockafellar和Clarke广义变分法最优控制理论发展了新的数学工具。在理想情形下,一函数的极大值及极小值会出现在其导数为
0
{displaystyle 0}
的地方。同样地,求解变分问题时也可以先求解相关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以下以寻找连接平面上两点
(
x
1
,
y
1
)
{displaystyle (x_{1},y_{1})}
和
(
x
2
,
y
2
)
{displaystyle (x_{2},y_{2})}
最短曲线的例子,说明求解的过程。曲线的长度为其中函数
f
{displaystyle f}
至少需为一阶可微的函数。若
f
0
{displaystyle f_{0}}
是一个局部最小值,而
f
1
{displaystyle f_{1}}
是一个在端点
x
1
{displaystyle x_{1}}
及
x
2
{displaystyle x_{2}}
取值为零并且至少有一阶导数的函数,则可得到以下的式子其中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为任意接近
0
{displaystyle 0}
的数字。因此
A
[
f
0
+
ϵ
f
1
]
{displaystyle A}
对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的导数(A的一阶导数)在
ϵ
=
0
{displaystyle epsilon =0}
时必为
0
{displaystyle 0}
:d
d
ϵ
∫
x
1
x
2
1
+
[
f
0
′
(
x
)
+
ϵ
f
1
′
(
x
)
]
2
d
x
|
ϵ
=
0
=
∫
x
1
x
2
(
f
0
′
(
x
)
+
ϵ
f
1
′
(
x
)
)
f
1
′
(
x
)
1
+
[
f
0
′
(
x
)
+
ϵ
f
1
′
(
x
)
]
2
|
ϵ
=
0
d
x
=
∫
x
1
x
2
f
0
′
(
x
)
f
1
′
(
x
)
1
+
[
f
0
′
(
x
)
]
2
d
x
=
0
{displaystyle {frac {d}{depsilon }}int _{x_{1}}^{x_{2}}left.{sqrt {1+^{2}}}dxright|_{epsilon =0}=int _{x_{1}}^{x_{2}}left.{frac {(f_{0}'(x)+epsilon f_{1}'(x))f_{1}'(x)}{sqrt {1+^{2}}}}right|_{epsilon =0}dx=int _{x_{1}}^{x_{2}}{frac {f_{0}'(x)f_{1}'(x)}{sqrt {1+^{2}}}},dx=0}此条件可视为在可微分函数的空间中,
A
[
f
0
]
{displaystyle A}
在各方向的导数均为
0
{displaystyle 0}
。若假设
f
0
{displaystyle f_{0}}
二阶可微(或至少弱微分存在),则利用分部积分法可得其中
f
1
{displaystyle f_{1}}
为在两端点皆为0的任意二阶可微函数。这是变分法基本引理的一个特例:其中
f
1
{displaystyle f_{1}}
为在两端点皆为
0
{displaystyle 0}
的任意可微函数。若存在
x
=
x
^
{displaystyle x={hat {x}}}
使
H
(
x
)
>
0
{displaystyle H(x)>0}
,则在
x
^
{displaystyle {hat {x}}}
周围有一区间的H也是正值。可以选择
f
1
{displaystyle f_{1}}
在此区间外为
0
{displaystyle 0}
,在此区间内为非负值,因此
I
>
0
{displaystyle I>0}
,和前提不合。若存在
x
=
x
^
{displaystyle x={hat {x}}}
使
H
(
x
)
<
0
{displaystyle H(x)<0}
,也可证得类似的结果。因此可得到以下的结论:由结论可推得下式:因此两点间最短曲线为一直线。在一般情形下,则需考虑以下的计算式其中f需有二阶连续的导函数。在这种情形下,拉格朗日量L在极值
f
0
{displaystyle f_{0}}
处满足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不过在此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只是有极值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费马原理指出:光会沿着两端点之间所需光程最短的路径前进。假设
y
=
f
(
x
)
{displaystyle y=f(x)}
为光的路径,则光程可以下式表示:其中折射率
n
(
x
,
y
)
{displaystyle n(x,y)}
依材料特性而定。若选择
f
(
x
)
=
f
0
(
x
)
+
ϵ
f
1
(
x
)
{displaystyle f(x)=f_{0}(x)+epsilon f_{1}(x)}
,则
A
{displaystyle A}
的一阶导数(
A
{displaystyle A}
对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的微分)为:将括号中的第一项用分部积分处理,可得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光线的路径可由上述的积分式而得。当光进入或离开透镜面时,折射率会有不连续的变化。考虑其中
n
−
{displaystyle n_{-}}
和
n
+
{displaystyle n_{+}}
是常数。在x<0或x>0的区域,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均和以上描述的相同。因为折射率在二个区域均为定值,在二个区域光都以直线前进。而在x=0的位置,f必须连续,不过f' 可以不连续。在上述二个区域用分部积分的方式解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则其变分量为和
n
−
{displaystyle n_{-}}
相乘的系数是入射角的正弦值,和
n
+
{displaystyle n_{+}}
相乘的系数则是折射角的正弦值。若依照斯涅尔定律,上述二项的乘积相等,因此上述的变分量为0。因此斯涅尔定律所得的路径也就是要求光程一阶变分量为0的路径。费马原理可以用向量的形式表示:令
X
=
(
x
1
,
x
2
,
x
3
)
{displaystyle X=(x_{1},x_{2},x_{3})}
,而t为其参数,
X
(
t
)
{displaystyle X(t)}
是曲线C参数化的表示,而令
X
˙
(
t
)
{displaystyle {dot {X}}(t)}
为其法线向量。因此在曲线上的光程长为上述积分和t无关,因此也和C的参数表示方式无关。使曲线最短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有以下的对称形式其中依P的定义可得下式因此上述积分可改为下式依照上式,若可以找到一个函数ψ,其梯度为P,则以上的积分A就可以由在积分端点上ψ的差求得。以上求解曲线使积分量不变的问题就和ψ的level surface有关。为了要找到满足此条件的函数ψ,需要对控制光线传动的波动方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优控制的理论是变分法的一个推广
相关
- 丝状病毒丝状病毒科(学名:Filoviridae),单股反链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包含的属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
- 钠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是由膜主体蛋白(英语: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形成的离子通道,可以让钠离子Na+通过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可以依启动的方式加以分类,一种是依电压变化而启动的(电压门控
- 相关条目此条目列出有关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的相关页面,以方便阅览相关条目。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 行李箱行李箱,亦称旅行箱、行李箧、箧,是出门时所携带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它是行李的其中一种类型。通常行李箱是用来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个人护理用品及纪念品等。早期的行李箱
- 乔治三世乔治三世(英语: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乔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
- 心室中膈缺损心室中膈缺损(英语: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VSD),又称心室中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列为心脏病之一,当然中隔缺损还有分为心室中隔缺损、心房中隔缺损等等。生出
- 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法语:De l'esprit des lois),最早的中文版本译作《法意》,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政治学名著,历时14年著成。他采取与意识主义和自然主义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行
- 核酸结构核酸结构(英语:Nucleic acid structure)是指如DNA与RNA的核酸生物分子结构(英语:Biomolecular structure)。从化学角度上讲,DNA与RNA是非常相似的。DNA与RNA的结构常分为四个不同水
- 张 旭张旭(1961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江苏宜兴,神经科学家,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的科研。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取得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担任
-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本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个腧穴。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