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主要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以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现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于1997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1982年开始任教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并在1987年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而后的1995年10月,其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所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
戴锦华在北大很受学生欢迎,她讲课不用讲稿,也很少用PPT,课堂经常座无虚席,学生们经常尊称她为“戴爷”。(戴老师不喜欢“戴爷”这个称呼。)
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她先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之后在北京大学获得教授职位并成为北京大学电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曾在1997年5月28日,于北京大学勺园咖啡厅接受北大哲学系研究生陈岸英和周濂的采访,提到几乎整个80年代都在研究电影理论和评论,而构成自己的电影研究基本立场主要有三种因素:
1)相当精英化的艺术品味,崇尚欧洲艺术电影传统,关注艺术电影。但这其中的大部分创作作品甚至不为普通中国电影观众所知。戴锦华对当时极为“叫坐”的影片毫无热情;
2)戴锦华的热情在当时都投入在翻译介绍、运用西方电影和文化理论,并通过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来阐释中国电影文本;
3)戴锦华逐渐明确的女性主义立场。
其实进入90年代之后,戴锦华一度进入了相当茫然的状态,按她自己的说法,则是经历了真正的“失落”。从80年代开始,戴锦华所从属的学术群体,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放弃学术,这使得她陷入孤独,并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价值。但让戴锦华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经历了一次“知识的破产”,即过去所娴熟运用的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在新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但戴锦华最终还是坚持走学术道路,并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反省,对西方理论和自己使用西方理论的态度的反省。也在这场痛苦的反省和重新思考之后,戴锦华开始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大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