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塔机器人飞焰 〜THE EARTH SUICIDE〜

✍ dations ◷ 2025-07-21 04:53:38 #日本漫画作品,少年漫画,日本网络漫画,盖特机器人

《盖塔机器人飞焰 〜THE EARTH SUICIDE〜》(日语:ゲッターロボ飛焔 〜THE EARTH SUICIDE〜)是永井豪、石川贤原作,津岛直人所绘制的《盖塔机器人》系列漫画。原本是从2007年9月开始在漫画网站“MAGNA”(幻冬舍Comic)上连载,但是随着MANGA网站的停刊,连载也随之结束。但是后来追加绘制的最终话则在单行本第三集刊载,整个故事算是有告一段落。

本作是延续《盖塔机器人SAGA》故事的作品。就时间序列来说是在《盖塔机器人号》之后。

在同人系列漫画《盖塔机器人Anthology〜进化的意志〜》第三集中,所刊载的本作者绘制的番外篇“终点站”(后亦收录在单行本中),则出现了在《真盖塔机器人》与《盖塔机器人ARC》中所出现的“盖塔皇帝”,但本作品与《ARC》的前后关系则不明确,但是在《ARC》中出现的对盖塔用兵器“BAGU”也有出现。

在世界各地的大都市中,突然出现了会吃人的巨大植物。而与这些植物对抗的则是被称为“原型·盖塔机器人”的机器人,但是1号机的驾驶员山之木少尉无法负荷盖塔的力量,擅自脱离战场后立即被巨大植物袭击而死亡。而此时出现在盖塔1号机旁的是在被植物支配了一个月中,仍然独自生存下来的少年・龙牙剑。而他第一次坐上1号机,就漂亮的击败了巨大的植物。

就在此时,已经知道所有的阴谋都是疯狂科学家——贾可夫教授所策划的,而均与贾可夫教授有着不可分的缘分(仇恨)的3位盖塔驾驶员,则必须背负着残酷的命运继续战斗下去。

由贾可夫教授所操纵,经由盖塔線而进化的植物。是由现代的植物进化而来,且不论有机无机物均可以将其吸收。

在“终点站”中登场。与《盖塔机器人ARC》最终话中登场的设计相同、巨大的人型兵器。由一位驾驶员即可操纵。对于盖塔机器人拥有明显的敌意,并引导至战斗状态之后,以压倒的力量将原型盖塔击倒,且欲切断与宇宙的一个终结之关系之时,原本静止的盖塔炉点火再启动,而扭转了局势。除了《盖塔机器人ARC》以外,在石川贤的作品《圣天大战》里也有相同设计的人型兵器登场,不过驾驶员三者似乎都不是同一人(本作中的驾驶员身份不明)。另外在石川贤另一部作品《セイテン大戦フリーダーバグ》中,巴古并非机器人的名称,而是机器人的女性导航员的名字。

相关

  • 厚生省厚生省(日文:こうせいしょう,英文:Ministry of Welfare)是已经废止的日本中央省厅,后来演变为厚生劳动省。“厚生”出自中国古代《尚书》“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厚生大臣(日文:こう
  • 中国秘密宗教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中国秘密宗教,系统庞杂,多数为三教合流,融合佛教与儒家、道教信仰。以明朝罗思孚开创的罗教影响最大,几乎影响了所有教派。秘密宗教信仰中,常借由扶乩、
  • 豹海豹豹海豹(学名:Hydrurga leptonyx),又称豹形海豹或豹斑海豹,属于海豹科,是豹海豹属的唯一一种。豹海豹在南极地区是仅次于南象海豹的体型第二大的海豹。虎鲸是豹海豹唯一的天敌。豹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冠以“珠峰计划”的代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底开始实施,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项计划是由中央专项直接拨款来支持入选研究
  • 后龙溪后龙溪位于台湾中部偏北,属于中央管河川。横贯苗栗县的中南部,是苗栗县重要的水利河川之一,发源于雪山山脉中的鹿场大山,上游为汶水溪。主流河长58.30公里,流域面积约有536.59平
  • 驻欧美国驻欧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s in Europe,USAFE),为美国欧洲司令部的空军部分,为美国本土外两个主要空军司令部之一(另一个为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美国驻欧洲空军总部
  • 胡贝图斯 (萨克森-科堡-哥达)萨克森-科堡-哥达王储胡贝图斯(德语:Hubertus Prinz von Sachsen-Coburg und Gotha;1975年9月16日-),是现任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王室首领领安德烈阿斯的法定推定继承人(英语:heir a
  • 米氏酸米氏酸(Meldrum's acid),又名Meldrum 酸、丙二酸亚异丙酯,学名2,2-二甲基-1,3-二氧六环-4,6-二酮;2,2-二甲基-1,3-二�烷-4,6-二酮。一种白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和碱性水溶液。
  • 黄哲伦黄哲伦(英语:David Henry Hwang,1957年8月11日-)为美国华裔作家。1957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其作品皆为英文。曾就读于耶鲁大学戏剧系与史丹佛大学,最知名著作为《蝴蝶君》
  • 飞利浦关系飞利浦关系是天文物理中Ia超新星的亮度峰值和最大亮度之后的光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它最初是由美国天文学家伯特·秀在1974年,和苏联天文学家尤里·伯考伏斯基在1977年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