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珍珠疹
✍ dations ◷ 2025-10-08 20:19:21 #珍珠疹
阴茎珍珠状丘疹(英语:Hirsuties papillaris genitalis),又称为珍珠状阴茎丘疹、阴茎珍珠样丘疹、珍珠样阴茎丘疹(Pearly penile papules)、阴茎多毛样乳头瘤、冠状沟或龟头丘疹,也有学者称为毛状阴茎或多乳头状阴茎。目前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异,所以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也不会通过性交感染和传播。引起阴茎珍珠状丘疹的原因尚未明确,但常出现于未割包皮的男性身上,也有学者认为与包皮过长有关。它的好发年龄层出现在20岁到30岁间,随着年纪增长而降低发生率。据估计有8%-48%的男性患有阴茎珍珠状丘疹,未割过包皮的男性感染率(22%)会高于割过包皮的男性(12%),且黑人(21%)比白人(7%)感染的几率要高。阴茎珍珠状丘疹常发生在龟头的边缘、冠状沟交界处、包皮表面,其外观为珍珠状乳白色丘疹,表面光滑,其颜色有粉红色、白色、黄色,而透明的则较为少见。大小通常为1~2毫米宽,1~4毫米长,圆球状的小丘疹,规则分布在阴茎的冠状沟上。一般来说没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大多数为患者偶然之间发现的。阴茎珍珠状丘疹在临床诊断中与性交感染的生殖器尖锐湿疣类似,容易混淆。从组织学上讲,阴茎珍珠状丘疹包含有融合缩氨酸,而融合缩氨酸缺少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所需的特殊形态。为研究人类乳头状病毒与阴茎珍珠状丘疹的联系,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莫蒂默大卫爵士犹太人斯综合医院(法语:Hôpital général juif)从13位患有阴茎珍珠状丘疹的患者中提取组织样本以作检测,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患有阴茎湿疣。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活组织样本中是否含有人类乳头状病毒DNA。结果显示没有一个阴茎珍珠状丘疹里含有人类乳头状病毒DNA,但是在7个同时患有阴茎湿疣的患者中有4个检测到含有人类乳头状病毒DNA。这些结果表明,阴茎珍珠状丘疹里不存在人类乳头状病毒DNA,因此在临床上明确区分阴茎珍珠状丘疹与阴茎湿疣有很重要的意义。阴茎珍珠疹属于一种良性病症,有的人持续一定时间后可消退,有的人可持续数十年无变化。因珍珠疹症无传染性,而且不碍健康,故不需要处理。但为了预防该病症加重,重在预防及护理。如为包皮过长所致,就尽早治疗包皮过长;如为局部分泌物刺激,应勤洗阴茎及会阴部,勤换洗内裤等。若珍珠疹患者要求治疗时可选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在英国剑桥大学艾登布汝克医院(Addenbrooke's Hospital对200名泌尿生殖器科患者做的调查中,显示48%的患有阴茎珍珠状丘疹。而在这些患有阴茎珍珠状丘疹的患者中,73%的丘疹小于1毫米。出现于冠状物周围的丘疹有19%的小于1毫米,8%的大于1毫米。通过调查,对于阴茎珍珠状丘疹,有超过1/3的人曾为此担忧过,有大约1/4的人曾为此遇到过尴尬的时候。对于患有小丘疹的患者,14%的希望能去除掉,而患有大丘疹的患者,75%的希望能除掉。其中有两例曾用过CO2镭射治疗,效果非常好。
相关
- 我思故我在“我想,所以我是”,旧译“我思故我在”(拉丁语:Cogito, ergo sum;法语:Je pense, donc je suis)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又称为“笛卡尔的cogito”。印欧语系中,很多语言的系词
- 肉芽肿并多发性血管炎肉芽肿并多发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缩写为GPA),旧称韦格纳肉芽肿(英语:Wegener's granulomatosis,缩写为 WG),又译为华格纳氏肉芽肿,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发生原因不
- 资讯鉴识信息鉴识(Information Forensics)是一种网络行为,利用所有已知的或未知的信息渠道来辩证一段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论这个渠道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信息载体(Infor
- 渐br /新br /世渐新世(Oligocene)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的最后一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3400万年前,终于2300万年前,介于始新世(Eocene)与新近纪的中新世(Miocene)之间。比起其他比较古老的地质时期,用岩
- 氯化钙氯化钙,由氯和钙构成,化学式为CaCl2。它是典型的离子型卤化物,室温为白色固体,其水溶液呈中性。应用于制冷设备所用的盐水、道路融冰剂和干燥剂等。因为它在空气中易吸水潮解,故
- 胺类胺类(英语:amine)是氨分子(NH3)中的氢被烃基取代后形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简称“胺”。不建议将“胺”(amine)写成“氨”(ammonia),两者意义与英文名称不同。氨基(-NH2、-NHR、-NR2)是胺的官
- 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
- 潜热潜热,在热化学中,是物质在物态变化(相变)过程中,在温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吸收或释放的能量。英文 latent (heat) 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约瑟夫·布雷克发明,约于1750年从拉丁文的“later
- G1eIF4G(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G,真核起始因子4G)是一种在真核翻译起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它主要是在翻译起始早期协同不同起始因子间的作用和增
- 430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 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210 农学 220 林学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