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

✍ dations ◷ 2025-07-21 20:22:41 #变位,语言学,语法范畴

人称是与语言中的行为动作相关的话语角色。“妈妈喂宝宝吃饭”和“我喂你吃饭”,意思可能相同,但前者是用有词汇意义的名词来表示与“喂”相关的人的具体身份,后者才是用功能性的形式来表示话语角色这一抽象概念。话语角色的确定取决于具体的交际事件,因此人称是句子进入交际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称范畴的表达可以通过独立的代词或不独立的附缀和屈折形式等来表达。狭义的人称范畴就指动词的屈折变化所表示的诸类人称意义。一般来说,独立的人称代词比不独立的形式区分的意义更多。如英语中,人称代词区分等,还有格的变化;在be动词里,就只区分;在现在时单数的动词后,只有第三人称加,也不区分性。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在表示与“性数格时体态”等形态语法范畴并列时,人称可以省称为“身”。

一般来说,表示说话方的称为第一人称,表示听话方的是第二人称,表示说话方和听话方之外的是第三人称。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只存在两种人称: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表示在场者的,而表示不在场者的第三人称严格来说不属人称范畴。但这种观点并未得到大多数语言学家的支持。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存在“第四人称”。但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笔下,“第四人称”一词的所指并不统一。相对常见的是用来表示和本指(proximate)相对的旁指(obviavite),有时也用于话语代词(logophoric)或反身代词。总的来说,大部分语言学家不认为存在可以和前三人称同属同一聚合的第四人称。

根据目前的资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区分三类人称。安娜·谢维尔斯卡曾提到,在马都拉语(属南岛语系)中,只有两个人称代词,分别是表示第一人称主格和宾格的和表示第一人称所有格的,指代二、三人称时则使用具有词汇意义的名词;在Barai语(属巴布亚诸语言)中,表示时和人称的动词后缀并不区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不管单数还是复数)。但谢维尔斯卡没有提及马都拉语中的词缀是否能区分二、三人称、用于指代的名词是否有语法化的趋势,Barai语的人称代词系统中是否也不分二、三人称,因此还不能认为这两种语言中只有两种人称。

一、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对立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因为一、二人称是现场指,与第三人称不同。一、二人称的词形、句法特征等往往类似,而与第三人称不同。如上古汉语中,第一人称的、、和第二人称的、、都是鼻音声母,韵部也相近;而第三人称的其、之等声韵与之并无关系,且都是从一般的指示代词转化而来,都不能作为主语出现。很多语言中可能经历了一个只有第一、二人称形式的阶段,第三人称形式则较迟出现。

人称范畴往往和数范畴相关。约瑟夫·格林伯格认为,人称范畴存在数的区别是一种语言共性。但也有后来的研究发现不存在人称的单复数区别的语言,如Mura Pirahã语(见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中,独立代词和动词附缀都不区别三身的单复数。上古汉语中,、、、都可以兼表单数和复数。但这类语言很少见。就绝大多数语言而言,弱化代词不区分数、独立代词有数的对立是最为常见的。

人称的复数不是简单的和单数对应。第一人称复数可以有三种理解:说话人和听话人(1+2,最小包括式,minimal inclusive),说话人、听话人和第三方(1+2+3,强化包括式,augmented inclusive),说话人和第三方(1+3,排除式,exclusive)。同样的,第二人称复数可以有两种理解,多个听话人(2+2),听话人和第三方(2+3)。第三人称复数只有一种理解(3+3)。约有1/2弱的语言可以区分第一人称的包括式(1+2(+3))和排除式(1+3)。如汉语北方方言中的(排除式)和(包括式)。但区别最小包括式(1+2)和强化包括式(1+2+3)、或区别两种第二人称复数的语言所占比例就较小。

一些语言的数范畴还区分双数、三数、少量数等。在第一人称双数中,包括式-排除式的对立比在复数中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些语言中的人称系统中,往往也都区分第一人称的包括式和排除式。

总体来看,数范畴在人称系统中的表现受人称等级序列影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对立在第一人称中最为常见,第三人称最少见;第一人称复数的内部区别(包括式-排除式)最多,第三人称最少。

人称范畴也常常和性范畴相关联。在第三人称中区分性范畴最为多见,如英文中第三人称有he(他)、she(她)、it(它)之分,而第一、二人称没有。这是因为第一、二人称的所指都是在场的,其性是不言自明的;而第三人称常常不在话语现场,可能需要区分性范畴来确定所指。格林伯格将之概括为如果性的对立出现在第一人称中,则一定也会出现在第三或第二人称中。

人称系统中的数范畴对性范畴也有影响。一般来说,人称的性对立更多体现在单数上。格林伯格的概括是,如果代词的复数有任何性的区别,那么单数也会有某种区别。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如果性的对立不是阴性-阳性(-中性),而是人类-非人类或有生性-无生性的话,这一共性存在较多的例外。

不作为直接指在话语中第一次提及的对象,而用来指上文刚提及的对象,称为回指。如汉语中,“小李在洗他的衣服”中的“他”,既可以指小李自己,也可以指别人,不区分回指,需根据上文下理才能判断,而在一些语言中会区分。

旁指主要存在于第三人称。在提到多个第三人称时,按照凸显程度,可以分出较凸显的本指(proximate)和较不凸显的旁指(obviative),有时还可以有更不凸显的旁另指。如汉语中,中不区分两个的本指和旁指,而在一些语言中会区分。

有的语言学家把旁指(obviative)列为“第四人称”。也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本指和旁指虽然和人称范畴关系非常紧密,但仍属于另一类范畴。

屈折语中的屈折形式常常同时包含人称范畴和其他范畴。单独表人称范畴的屈折形式多出现在黏着语或者复综语中。如在奥杰布瓦语的这个句子中:

其中文意思为:这个年轻人梦到外国人会来杀了他们。其中的wgii-bwaadaa,其深层形式为o(第三人称)-gii(过去时)-bawaad(做梦)-am(第三人称有生性)-n(本指)。

相关

  •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Genetic Test)是从染色体结构,DNA序列,DNA变异位点或基因表现程度,提供受检者与医疗研究人员评估一些与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体质或个人特质的依据,也是精准医学分析的一
  • 分解还原论(英语:Reductionism,又译还原主义、简化论、专简论与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
  • 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英语:World Heritage;法语: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
  • 德国革命德国革命者德意志帝国魏玛十一月革命(德语:Novemberrevolution),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帝制被推翻以及共和的
  • 伊戈尔·西科尔斯基人力直升机比赛伊戈尔·西科尔斯基人力直升机比赛(英语:Igor I. Sikorsky Human Powered Helicopter Competition)是美国直升机学会(英语:AHS International)于1980年时设立的国际比赛,该奖项所针
  • 伊利亚·卡赞最佳戏剧类影片1954年 《码头风云》1955年 《伊甸园之东》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1909年9月7日-2003年9月28日), 原名埃利亚斯·卡赞索格卢(Elias Kazantzoglou),希腊裔美国话剧、
  • 外务部外务部,中国清朝中央国家机关之一,创设于1900年,相当于今西方官制的外交部,其前身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过,因为清末赔款条约事务众多,外务部于设立初,班列各部上,置总理亲王的要职
  • 卡拉恰伊人卡拉恰伊人(卡拉恰伊语:Къарачайлыла,俄语:Карача́евцы)是突厥语民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俄罗斯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少数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地
  • 80号州际公路80号州际公路(Interstate 80,简称I-80)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一部分。西起加州旧金山,东连纽泽西州提内克。全长2,899.54英里(4,666.36千米),是整个系统第二长的。与林肯公路,以及历
  • 结晶水结晶水( water of crystallization;water of hydration)是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加到晶体结构中去的一定量的水;在晶格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水分子数量与矿物的其他成分之间常呈简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