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梵语:अस्ति,Asti,巴利语:atthi),佛教术语,为存在、实有之意。说一切有部的字根来自于此。
有(अस्ति,asti)是个梵文动词,源自于梵文动词字根अस्(as),与有情(sattva)、谛(Satya)来自相同字根。与英语:to be、古希腊语:εἰμί(eimí)、德语:sein、法语:être、西班牙语:ser皆源自同一个原始印欧语系词*h₁es-。其反义字为नास्ति(nāsti)。
它与十二缘起中的有(梵语:भाव,bhāva),意义接近。学者金克木认为,这两个字的意义虽然接近,但是有(Asti)的意义偏于静态,代表绝对性、超越性的有;而bhāva,源于动词bhū,是动态、相对的有。佐佐木现顺也以静态及动态来解释这两个字。
《中论》曾以这两个字来进行讨论。
实物有,与施设有。
相待有,和合有,时分有。
名有,实有,假有,和合有,相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