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降雨
✍ dations ◷ 2025-07-19 11:28:00 #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或人造雨(英语:rainmaking或cloud 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云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过降低云层中的温度,使云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从而实现降雨。人工降雨的成效目前尚不清楚。虽然大中华地区的气象局认为人工降雨有效并经常实行,但是国际学界一般认为此方面成效仍需进一步证实。人工增雨的原理,主要是借催化剂改变云滴的性质、大小和分布的状况,制造云滴长大的条件,使其按照自然过程而形成降雨。催化剂是用高射炮把炮弹打到高空爆炸,而这些炮弹的弹头是使用经改装的非金属外壳。在对流层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形成云所在的高度越高则温度愈低,高度愈低则温度越高。云的温度高于0℃时称为暖云,低于0℃时称为冷云。在暖云里,小水滴经由碰撞与合并过程,变成大水滴,终至克服云内浮力而掉离云底,成为地面上的降雨。同样的,在冷云中,冰晶成长至能克服云内浮力时而掉离云底,在降落过程中经过0℃高度时,融解为水滴,亦成为地面上降雨。当云内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无法降雨时,我们利用人工方法去产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长大,促使其产生降雨现象,称为人工增雨。暖云造雨方法很多,如在云中喷洒水滴、吸湿性药粉与液体(氯化钠)等,透过碰撞与合并过程使水滴成长,终至降落成雨。冷云造雨方法亦多,但最常使用干冰或碘化银:此主要乃因为干冰温度为-78℃,在缺乏冰晶的冷云内,撒播干冰使其温度骤降,因而不必借助冰晶核的情况下,将过冷水滴转变成冰晶,透过冰晶成长过程终至成雨;碘化银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在冷云内缺乏冰晶的情况下加入碘化银充当冰晶核,可促使-5℃以下的水滴凝固为冰晶,再借由水滴与冰晶共存时的冰晶成长过程而形成降雨。人工增雨论基础为在云中撒播人工之云种,使降雨机会及降雨量增加。所以应选择适当之气象条件,撒播人造冰晶核至云中,加强结核效率,促使降雨发生,一般可分为地面造雨与空中造雨两种方法:根据气象研究人员多年来各种人造雨试验累积经验评估显示,经由长期规划实施地面燃烧碘化银溶液之人造雨方式,平均约可增加10%降雨;若使用空中造雨方式,于适当的对流性雷雨胞内撒播碘化银,平均约可增加20%降雨。然而人造雨之成效,仍受各地区气象条件、执行技术及行政配合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现某些不确定性。
相关
- 亚伦·贝克亚伦·特姆金·贝克(英语:Aaron Temkin Beck,1921年7月18日-),美国精神病医生,同时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的名誉教授。他是认知疗法之父,他开创性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抑
- 形态音位学词法音位学(英语:morphophonology 或 morphonology)是语言学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词法学与语音学或音位学的联系。主要关注语素(即最小的意义单位)在组合成词时发生的音变。词法音位
- 东晋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国朝代,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晋怀帝与晋愍帝先后被俘杀,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
- 汉语族汉语族(或汉语语族、汉白语族)为汉藏语系的一支。关于其所包含的语言种类,在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认为汉语族包含官话、湘语、赣语
- 长辈长辈狭义中对血缘关系上的尊长的统称,包括祖父、祖母、母、父、伯、叔、姑、姨、舅等;例如兄、姊。广义则包括一切年龄可以做自己父母的人。长辈包括亲属长辈、老师及其他长辈
- 南国犹大犹大王国(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 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英语: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简称:蒙特维多公约 / Montevideo Convention)是1933年12月26日于第七届美洲国家国
- 马达加斯加华人,是马达加斯加的少数族群,马达加斯加华人也是非洲第三大华人群体,在2011年人口估计有70000-100000人。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16世纪和17世纪的中国陶瓷制品。然而,这通常被认为
- 有限应变理论有限应变理论(finite strain theory)也称为大应变理论或大形变理论,是连续介质力学中处理有较大应变或转动的形变,已不符合无限小应变理论假设下的理论。此情形下,物体在未形变的
- 彩色摄影彩色摄影是一种拍摄彩色照片的摄影技术。在拍摄彩色照片时,电子传感器或感光化学物质会在曝光的一瞬间记录下色彩,其原理则是根据人眼的感光原理混合红、绿及蓝色(三原色)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