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侯书院,是南岳衡山17所书院中至今尚存的一所,系清代所建。
邺侯书院分为山下邺侯书院(集贤书院)和山上邺侯书院。
山下邺侯书院由端居室演变而成,山上邺侯书院由南岳书院演变而成。
唐朝时期,担任过宰相的邺侯李泌晚年在衡山隐居,居于烟霞峰下的端居室。
之后李泌的儿子李繁为纪念父亲,在集贤峰麓建南岳书院。
宋朝时期,端居室已经变废址。宋理宗宝庆年间,运使张嗣可在旧南岳书院的原址上改建,取名为邺侯书院。
元惠宗至正五年,县尹赵忠、主簿李伯渊又对邺侯书院进行重修。
明初兵乱,邺侯书院全部倒塌。明朝嘉靖十三年邺侯书院再次重修,改名为集贤书院。
明朝万历年间,衡宝巡按使李天植来到南岳,在端居室的废址旁建明道山房。
清朝乾隆九年,衡山知县德贵就在明道山房的旧馆上又进行修复,兴办义学,改称为邺侯书院。
但因为山上邺侯书院的位置太偏僻,难以就学。13年后,山上邺侯书院的办学田租并入了集贤书院(山下邺侯书院),山上邺侯书院逐渐堙没。
清光绪年间,衡山人陈治与集贤书院(山下邺侯书院)山长戴心葵在烟霞峰找到德贵所修复的山上邺侯书院的旧址。
陈治和戴心葵请县令李宗莲重建书院,因原址偏僻,就移建到烟霞峰左支的佛寺侧,纯属纪念邺侯李泌,无书院功能。
民国21年,陈治戴心葵重建的山上邺侯书院又倒塌。衡山县葵庆萱,县教育局长宾联芳再次修复山上邺侯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