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孟加拉饥荒
✍ dations ◷ 2025-10-02 10:58:37 #孟加拉饥荒
1943年孟加拉饥荒发生在1943年,未分开时的孟加拉(现在独立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估计有超过300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饥荒期间有关的疾病。第一种说法是日本的粮食禁运导致粮食短缺。英国在1942年于新加坡战役遭到日军灾难性的打击,同年日军开始入侵及征服英属缅甸。缅甸当时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时,整个英属印度15%的稻米是来自于缅甸。第二种说法是英国政府为了战争需求,将孟加拉生产的粮食大量运往中东及锡兰,供应驻扎当地的军队,导致粮食短缺。另一种说法是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1942年10月16日,整个孟加拉东岸及奥里萨邦被热带气旋袭击。导致稻作生产区被淹没,最远深及内陆40英里,导致秋收产量下降。还有一种说法是流行性的稻作传染病导致稻米减产。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区的稻米较往年并没有明显的减产。1941年的稻米生产量还少于1943年,但1941年却没有发生饥荒。最后一种说法是粮食短缺的谣言所造成的预期心理、人为炒作哄抬粮价、投机商人囤积稻米、加上殖民官僚的迟缓反应及无能,导致灾难一发不可收拾。不论灾难发生的原因为何,后续的处理是失败的。孟加拉当局没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没尽力自印度其他地方进口粮食,或是买下投机商人屯积的存货,来缓解饥荒。这场饥荒最后由伦敦政府进口一百万吨谷物,降低孟加拉地区的粮食价格,才得以结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在一个有机能的民主社会,不会发生这样的饥荒。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发生了大约25次大规模饥荒。1947年印度独立后,建立了民主政府,虽然许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但是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饥荒。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粮食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英属印度当局将粮食输出给其他地方的盟军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价上涨,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恶化了情况。民政单位没有介入控制米价,所以米价超过了一般人所能负担的价格。民众涌入城市寻找食物和就业机会,但粮食有钱也买不到,于是便造成大规模饥荒。阿马蒂亚·森怀疑稻米短缺是由于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记录,孟加拉地区的稻米生产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产量虽然较低,但还是在往年生产的平均范围内。
相关
-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动物的一类/门,由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等外骨骼动物组成被称为节肢动物门(学名:Arthropoda)的分类单位。为动物界中所属物种最多的一门, 已被人类命名的昆虫类就有超
- 还原反应还原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在化学反应中,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的逆过程,即是得到电子的过程,因为有一方失去电子,就会有另一方得到电子。因此,还原反应经常和氧化反应合在一起,被称为
- 盆地盆地(英语:Basin),地貌学的盆地的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在云贵
- 东西伯利亚海东西伯利亚海(俄语: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е мо́ре)是北冰洋内的一个边缘海,位于北面的北极角(Arctic Cape)和南面的西伯利亚之间。东面隔弗兰格尔岛和楚克
- 家长式领导家长式领导(英语:paternalism 或 parentalism,又称父爱主义、父权主义、温情主义、家长式作风、家长式管治)是一种行为,由个人、组织、或国家,图以替一些人或群体的好处设想,去限制
- B型流感嗜血菌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英语:Richard Friedric
- bNMDAR/b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英语: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简称NMDA受体或NMDAR)为麸胺酸盐受体,是一个主要的分子装置,控制突触的可塑性与记忆功能。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麸
- 奥尔特云奥尔特云(Oort cloud),又称奥匹克-奥尔特云,在理论上是一个围绕太阳、主要由冰微行星组成的球体云团。欧云位于星际空间之中,距离太阳最远至10万天文单位(约2光年)左右,也就是太阳和
- 入关战争抚清之战 · 萨尔浒之战 · 开铁之战 · 辽沈之战 · 镇江之战 · 林畔之战 · 广宁之战 · 辽南之战 · 亮马佃大捷 · 牛毛大捷 · 乌鸡关大捷 · 横
- 倭人倭人,简称倭,中国中原王朝对日本列岛住民的旧称。从古老的著作《山海经》就有对于倭或者倭人的记述,但记述由于时代局限性,所指地点、时间不明,有待进一步了解。到了《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