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

✍ dations ◷ 2025-09-30 18:15:14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指相信持续及增加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的意识形态。创造出在生活态度上对商品的可欲及需求(多消费是好事)让资本主义可以提高工资及提高消费。消费主义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引擎,使现代人有购买与获得商品的社会及经济上的信念及集体情绪。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同领域因各别知识传统对消费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与诠释,此差异也反映在如绿色消费主义、消费者运动、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利等概念及实践上。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以前,“消费”一词并非如今日,具有指涉过度购买行为的意义。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消费(Consume)一词可追溯至14世纪,意同挥霍、用尽;而在16世纪出现的“消费者”(consumer)一词,也有相似的负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消费者”已转化成中性词,用来指涉相对于“生产者”(producer)的抽象实体。而到了20世纪,这种抽象的用法进入日常的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日常用语,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在“消费者”(consumer)一词出现以前,“顾客”(customer)在字面上,指涉相对于供给一方的需求者,而供需双方的互动是建立在实际的需求上的:“顾客”(customer)的需求是出于自我选择的,而供应商则是满足需求。但在消费主义兴起后,“消费者”取代了“顾客”,成为一种去个体化的抽象形体,其本质是大众,而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而在后现代主义中,消费主义也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主要问题之一。社会学从马克思开始就对消费主义采取批判观点。马克思主义中,消费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物与人的关系发生根本质变。资本主义出现以前,物品是劳动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产与交换通常在一地之内完成。这个时候,物品的价值是它的“实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价值是市场所赋予的,然而在市场的订价成为一物价值的标准,赋予物品一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价值,但这样的价值也是人为建构的,而且是主观而具高度意识形态的。人为赋予物品价值的后果,造成一物的生产脉络被掩盖了,让消费者只看到一物“市场价格”的人为表象,却看不见制造的过程,忽略物品也是劳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的造成马克思所主张的异化。而波兰社会学家鲍曼则分析消费主义定基于一种态度,相信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也就是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专家或专门技术人才设计好的特别物件或方法,而个别消费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它。这也意谓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而该方案是可购得的,也就是可以用金钱交换的,购物即是一种获得解决方案的方式。有时候,中文里的消费主义意同“消费者保护主义”。消费者保护主义是一种消费者运动,是诉求保护消费者消费权益的行动主义。这种运动对制造商提出一些要求,包括照实包装与广告、保固,以及增进商品的安全标准。在这个定义中,消费者保护同时也意指一种政策,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规范商品或服务的产制标准。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市场是一个具有支配性的观念。在消费社会中,任何关系都可以被市场化,也就是以主观的交换价值来论断一人、一物或一件事情的价值。市场化同时也是一种暗喻,让市场主导的信念深植人心,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最公平的分配方式。但这样的信念也是具高度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制造的必然产物。而资本主义要维持运作,就必须将工人转化为消费者,才能将大笔钱花在大量生产的货品上。消费主义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因为只有消费大量超过需求而生产的货品,才有可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运作。鲍曼也认为,在泰勒主义下的工人是“藏于生产者中的消费者”,被期待在消费中获得个人的自由。个人化首先意指的是现代社会中集体意识渐渐消失的倾向。现代社会不如传统社会强调人际关系,而是以个人为主。个体之间是疏离的,而组成大众的则是互不相干的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更被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也就是个人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能动者,依工具理性达成自己的目标,例如消费行为代表个人表达的欲望。这为经济提供了动力,并带来个人的满足。然而在新自由主义下的消费社会中,如同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所言,作为消费者的人们支持政府去管制化,但同时身为工作者,也可能因为去管制化而面临问题(例如失业),而集体防御没有太大意义,工会力量也大幅缩减。换言之,这些消费者组成了“孤单的群众”(the lonely crowd),无法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个人化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现代品牌营销将所有产品包装成定制的,宣称产品对个别消费者而言独一无二,但事实上大众产品之间差异不大。社会文化也为商品所改变,商品成为了文化的主体,人的重要性退居其次;量产商品背后的意义被掏空了,而广告或大众传播媒介上的节目内容塑造了商品的形象,赋予商品新的意义,甚至是具有人性的特质,让产品神秘化,转而为崇拜对象,而且可以借由购买而得到物品上的特质。这就是马克思论述中的商品拜物教。另外,个人也用商品人性化的特质,来建构自己的个性。商品的意义被广告重新塑造,一个商品可能是神秘或性感的,具有人类的特质,而个人可以透过消费购买这些特质。后现代主义学者尚·布希亚称之为“物”的体系,描述物品被大量生产后,因为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与精神,商品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一般,自行衍生而成为体系。而布希亚也认为对物品的消费是一种狂欢与释放,具有游戏的特质,可以借由购买符号而获得满足与愉悦,以此逃离日常例行工作的机制。消费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关系不稳固,个人有如商品一样,可以被购得或弃置,鲍曼认为这是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在无法确保有稳定收入的状况下,以往的延迟享受变成了及时享乐,如同鲍曼所言“消费主义是信用卡的社会,而不是存折的社会。”与个人化的因素一并考量下,个人越来越难在紧密的人际关系中,以及在工作当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购物获得的满足可暂时填补生活的空虚。美国文化历史学者李尔斯(Jackson Lears)指出,治疗论述是一种“你不够完美”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在西方是由基督新教伦理所产生的观念,强调禁欲与刻苦工作。在宗教世俗化之后仍继续留在西方文化中,仍是日常生活的道德原则。而治疗论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这样的观念移转到休闲、花费与个人满足上,以此作为自我放纵的合理化借口;只有认为自己不够完美,才有取得更多物质,而通往美好生活的想像发生,但也因此造就人生的无奈感。然而商品带给人的满足在购买后很快会消失,特别是在满足情绪的需求上,商品的效用是不持久的,因而只有透过不断消费,才能带来满足。消费主义可能会造成公民社会的消逝。因为消费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是市场关系,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被市场意识渗透,而市场逻辑成为指导原则。例如,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下,大规模私有化让许多财货都落入私人企业手中,而一般人要透过消费才可以获得这些产品或服务。但公民的概念中,有许多权利,例如医保制度,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换句话说,不论贫穷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的消费导向社会中,这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变成需要透过消费所获得,一般人必须要是积极的消费者,才能是好的公民。如此一来,便排除了经济上弱势的中下阶层民众。此外,消费社会中的企业可能透过各种手段,例如选举资助、政治献金,而对政治造成影响,例如形成压力团体,迫使立法机关做出对企业有利的立法,但却不一定符合人民的利益。

相关

  • 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又名伺机性感染(英语:opportunistic infection)是指由机会性病原体引发的感染。这些病原体寄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宿主时不致病,但会在宿主出现免疫缺陷时入侵宿主
  • EBV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语:Epstein-Barr virus,缩写EBV、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称为EB病毒,是最常见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之一。EBV是在公元1964
  • 游离电离(英语:Ionization),或称电离作用、离子化、游离化是指在(物理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电离大致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连续电离(se
  • 意大利北部北意大利 (Italia Settentrionale, Italia del Nord, Alta Italia, Norditalia)是意大利的一个地理区域。又可分为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部分。
  • 印加人印加人(Inca),或译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克丘亚语。“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阳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中段,中心在秘鲁的库斯科城。印加人
  • 王永良王永良(1965年6月-),浙江嘉兴人,中国雷达技术专家,空军预警学院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1990年和199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
  • 世宗市坐标:36°29′13″N 127°16′56″E / 36.487002°N 127.282234°E / 36.487002; 127.282234世宗特别自治市(韩语:세종특별자치시/世宗特別自治市 Sejong teukbyeol jachisi),简
  • 李善均李善均(韩语:이선균,1975年3月2日-),韩国男演员。2009年5月23日,迎娶爱情长跑六年的女友田慧振。同年11月25日长子出生。2011年,次子出生。2001年11月,出演MBC每周情境喜剧《恋人们》
  • 陈琳陈琳(1970年1月31日-2009年10月31日),重庆奉节人,中国大陆女歌手,四川省舞蹈学院曲艺专业毕业。1993年推出首张专辑《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便创下150万张销量纪录,同时亦凭同名歌曲
  • 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英语:Austrian School)是一种经济学派,源自19世纪末的奥地利,延续至20世纪的美国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尔·门格尔、欧根·博姆-巴维克、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