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盘式制动
✍ dations ◷ 2025-10-09 12:19:05 #盘式制动
盘式制动,又称为碟式制动或是 碟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型交通工具和工业机械的制动装置,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飞机、铁路机车车辆都可见其应用。盘式制动装置主要由制动盘、制动闸片和制动钳组成,制动盘安装在车轴上随同车轮旋转,制动钳像钳一样横跨在制动盘的两侧,制动时用制动钳上的闸片压紧制动盘,使闸片与制动盘摩擦而产生制动作用。汽车使用盘式制动装置按照结构形式划分,主要可分为浮动卡钳式或固定卡钳式,另外还有较特殊的全盘式。固定卡钳式制动器将制动钳固定安装在车桥上,既不能旋转也不能沿制动盘轴线方向移动,因而必须在制动钳两侧都装设制动闸片驱动装置,以便分别将两侧的闸片压向制动盘。浮动卡钳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一般设计得可以相对制动盘轴向滑动或摆动,它只在制动盘的内侧设置液压缸,外侧的闸片附装在钳体上。全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闸片为圆盘形,可覆盖住制动盘的全部摩擦表面,适用于要求制动力矩较大的重型汽车。盘式制动也是铁路机车车辆常用的制动方式之一。盘式制动装置的安装形式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包括将制动盘安装在车轴上的轴盘式,以及将制动盘安装在车轮轮毂两侧的轮盘式。与踏面制动相比,盘式制动不仅可以大幅减轻车轮踏面的热负荷和机械磨耗,而且这是从制动盘两侧夹紧而产生的平面摩擦,所以盘式制动的摩擦面积及制动容量更大。此外,还可根据需要选择最佳的闸瓦和制动盘材质。盘式制动装置几乎全部使用摩擦系数较高而且较稳定的合成闸瓦或粉末冶金闸瓦,有利于充分利用粘着并缩短制动距离。制动盘材质方面,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铸钢制动盘,后来发现铸钢的耐热性和耐磨性均比铸铁差,因此灰铸铁和合金铸铁制动盘逐渐被普遍采用,德国和日本等国还曾经在高速列车上试验锻钢、结构钢、低合金钢等材质的制动盘。当盘式制动装置作用时闸片温度可超过800℃,所以制动盘既要有吸收热能的容量,又要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制动盘大多采用内置通风筋的中空结构。许多飞机都使用液压控制的盘式制动,以缩短降落时的滑行距离,控制地面上的滑行速度。小型飞机大多使用和汽车一样的单盘式制动,而大型飞机则使用多盘式煞车,数片转盘固定在机轮上随机轮一同旋转,另一方面定盘交互于转盘之间,但固定于起落架而不转动,在制动时依靠液压驱动装置使转盘和定盘接触,靠相互摩擦而达到煞车制动的作用。
相关
- 气管炎气管炎(英语:Tracheitis),是指一类病发于气管的炎症。虽然气管通常被认为是下呼吸道的一部分,在ICD-10中,气管炎被分类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气管炎是气管的细菌感染,并且能
-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
- 安全安全(英语:Safety)是一种状态,最简单的定义是没有危险,较详细的定义是指受到保护,不受到各种类型的故障、损坏、错误、意外、伤害(英语:harm)或是其他不情愿事件的影响,这些类型包括身
-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德语: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 帮助·信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生于布伦瑞克,卒于
- 甲仙化石馆甲仙化石馆位于台湾高雄市甲仙区和安里,是甲仙的观光景点之一,成立于1994年2月19日。化石馆于1994年2月19日正式启用,筹办者兼首位馆长为曾德明,他是化石收集者,有些当地所发现的
- 马歇尔·罗森布卢特马歇尔·尼古拉斯·罗森布卢特(英语:Marshall Nicholas Rosenbluth,1927年2月5日-2003年9月28日),美国等离子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他因对可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 褐铁矿褐铁矿(Limonite)是一种常见的铁矿,常形成于铁矿床的氧化带中,多以次生矿形态存在。也经常因沉积作用生成于河床、海床、沼泽中。不会形成晶体结构,通常为结核状、乳状、土块状出
- 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法语: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通称《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是1751年至
- 约翰·弥尔顿约翰·弥尔顿(英语: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兰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
- 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Pol I)是最早发现的一种DNA聚合酶(也是最早发现的聚合酶),于1956年由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被 Kornberg 发现具有在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