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

✍ dations ◷ 2025-10-07 00:11:16 #巴门尼德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约前515-前445),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是埃利亚学派的一员。生于埃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巴门尼德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亚,这座城市是由希腊的流亡者建立的。受到克塞诺芬尼的影响,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他建立了著名的埃利亚学派,影响众多后世的哲学家,比如芝诺、恩培多克勒、留基波、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其中芝诺是他的学生,他捍卫老师的哲学观点,并提出了芝诺悖论为其辩护。巴门尼德在65岁时由学生芝诺陪同前往雅典,传说他与年轻的苏格拉底进行了对话。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的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幻只是一个幻觉,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并且永恒不变、不可分割,他称之为“一”。他是这样论证的: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但是存在者不存在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会认为事物会发生变化与生老病死。但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我们认为事物会消失,我们就犯了认为“存在者不存在”的错误。巴门尼德的“存在”是通过逻各斯这条道路达到的。由于“存在”作为系词(“是”)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因而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觉由于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而那些作为感觉对象的、处于生灭流变中的具体事物,由于无法用语言确切地表述出来、固定下来,因而都是“非存在”。在他看来,无论是米利都学派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当做万物的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都是虚妄的、荒谬的“意见”。只有坚持“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才是唯一的“真理之论”。

相关

  • 线粒体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
  • 肌中央轴空病肌中央轴空病(central core disease (CCD)、central core myopathy)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先天性肌肉病变,病理学上肌肉纤维中可发现有肌原纤维(英语:Myofibril)结构破坏的组成。
  • 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英语:epigenetics)又译为表征遗传学、拟遗传学、表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在生物学和特定的遗传学领域,其研究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通过某些机制引起可
  • 肠炎小肠炎(英语:Enteritis)是小肠的发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或饮料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如沙雷氏菌(英语:Serratia)。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例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古柯碱、放射治疗,以及
  • 配子配子(英语:Gamete)是单倍体细胞,它由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特定的器官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两性配子通过配子结合 产生合子。有性生殖的好处是遗传讯息的重组,这也是物种内遗传信息的
  • 胺碘酮胺碘酮(英语:Amiodarone)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预防或治疗数种心律不整,包含心室频脉(英语: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F)、宽QRS复合波心搏过速、心房颤动,以及阵发性
  • 喷他佐辛喷他佐辛(Pentazocine)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型镇痛剂,能提供包括吗啡、杜冷丁等阿片样药物相接近的镇痛作用;胃肠外给药产生快速强烈的镇痛作用,起作用时间比吗啡
  • 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发展阶段 或 儿童发育的阶段(英语:Child development stages) 指的是儿童发育理论(英语:child development)认为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具备的基本先天能力(又被称为孩子发育的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英语: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缩写“IM”,别名mono、glandular fever、Pfeiffer's disease、Filatov's disease)是一种由EB病毒造成的传染病。大部分人
  • 3β-雄烷二醇3β-雄烷二醇(英语:3β-Androstanediol,缩写3β-diol,全称5α-雄烷-3β,17β-二醇,5α-androstane-3β,17β-diol)是一种内源性的甾体激素,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3β-雄烷二醇可由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