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夏娃
✍ dations ◷ 2025-10-19 12:29:06 #夏娃
夏娃(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shkenaz","Taamey David CLM","Taamey Frank CLM","Frank Ruehl CLM","Keter YG","Shofar","David CLM","Hadasim CLM","Simple CLM","Nachlieli","SBL BibLit","SBL Hebrew",Cardo,Alef,"Noto Serif Hebrew","Noto Sans Hebrew","David Libre",David,"Times New Roman",Gisha,Arial,FreeSerif,FreeSans}
חַוָּה, 现代 Chava 提比里亚 Ḥawwāh,阿拉伯语:حَوَّاء,转写:Ḥawwāʾ,希腊语:Εὕα,转写:Heúa,拉丁语:Eva,英语:Eve,伊斯兰教汉译作哈娃)是希伯来圣经《创世记》以及《古兰经》中的一个人物。根据亚伯拉罕宗教中的创世神话,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人。夏娃同时也是亚当的妻子。根据《创世记》第2章,夏娃是上帝(英语:God in Abrahamic religions)(耶和华)用亚当的肋骨造的亚当的伴侣。但她屈服于蛇(英语:Serpents in the Bible)的诱惑,从知善恶树上吃了禁果,还把果子分给亚当,结果第一批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在如何看待亚当夏娃不顺服上帝(常称为人的堕落)以及这些行为对全人类的后果的问题上,基督教各教会存在分歧。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有时认为亚当(第一个男人)和夏娃对堕落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而伊斯兰教教义认为二者负有同等责任。按照古老的传统,天主教会将夏娃与亚当一并视为圣人。自中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包括爱沙尼亚、德国、匈牙利、立陶宛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12月24日庆祝传统的亚当与夏娃瞻礼。“夏娃”在希伯来语中是“Ḥawwāh”,最普遍的说法认为是“活物”(living one)或“生命之源”(source of life)的意思,因为其发音似“ḥāyâ”,即“生活”(to live),该词来自闪米特语词根“ḥyw”。有人将Hawwāh与胡里安人女神Kheba比较,而根据阿马尔奈文书,青铜时代晚期耶路撒冷的人们崇拜Kheba。一些人提出,Kheba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基什第三王朝的第一任统治者Kubau。女神阿瑟拉(英语:Asherah),即埃尔之妻、前1千纪以来的埃洛希姆之母被封为“Chawat”,后演变为亚拉姆语的“Hawwah”、英语的“Eve”。还有人提出希伯来名“夏娃”(חַוָּה)也和亚拉姆语中表示“蛇”的词(古亚拉姆语(英语:Old Aramaic language):חוה,犹太-巴勒斯坦亚拉姆语(英语:Jewish Palestinian Aramaic):חִוְיָא)相似。该词源假说的是由于《创世记拉巴(英语:Genesis Rabbah)》20:11中提到了一处利用希伯来语“Chavvah”和亚拉姆语“chivviya”的谐音的双关语。尽管该用法有拉比教义思想的色彩,但尤利乌斯·威尔豪森和西奥多·诺德克(英语:Theodor Nöldeke)等学者仍主张其词源相关性。在《创世记》2:18-22中,女人作为男人的ezer ki-negdo被创造,这个词很难翻译。Ki-negdo的意思是“与他一起、相对,作为和他对应的人”,而ezer则是为了另一人积极地干预。女人被称为ishah,一种说法是她是从ish那里带走的,意思是“男人”;但这两个词实际上没有关联。后来,在伊甸园的故事之后,她将被取名为Ḥawwāh(夏娃)。该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生活”(living),来自一个可表示“蛇”的词根。长期以来的解经传统认为,使用男人的肋骨强调男人和女人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因为女人是由与男人相同的材料制成的,也是通过相同的过程被塑造和赋予生命的。实际上,传统上翻译为“肋骨”(rib)的词也可以指侧(side)、室(chamber)或横梁(beam)。“肋骨”在苏美尔语中是双关语,“ti”既可指“肋骨”也可指“生命”。上帝用“אַחַת מִצַּלְעֹתָיו(tsela)”创造了夏娃,传统上译为“他的一条肋骨”该术语还可以表示弯曲、跛行、逆境和侧。女性主义神学家最近对传统读物提出了质疑,他/她们建议将其改写为“侧”,以支持男女平等而非男尊女卑的理念。这样的解读与阿里斯托芬的爱的起源的故事和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性别分离的故事异曲同工。最近的一项意见基于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量相同,推测上帝取出的骨骼是阴茎骨,许多雄性哺乳动物的阴茎中都有这种小结构,但人类却没有。夏娃出现在了《创世记》第3章的“赶出伊甸园”叙述中,该叙述在智慧传统中被称为寓言或“智慧故事”。由于经文使用的是四字神名“YHWH”,底本学说将这一部分的叙述归为耶和华文献。在驱逐伊甸园的叙述中,一条有腿的蛇(可能与巴比伦的伊什塔尔城门上出现的那条蛇相似)与女人之间进行了对话(3:1-5)。根据2:19,蛇被认为是耶和华在所造的野兽之一。女人愿意与蛇交谈,面对其对神的命令的质疑,女人食用了耶和华在2:17提到的禁果。蛇直接违反了耶和华的命令。亚当和女人也犯了罪(3:6-8)。耶和华质问亚当时,亚当将罪归因于女人(3:9-13)。然后,耶和华要求女人解释原因,而她指责那条毒蛇,于是蛇被诅咒以肚子爬行,从而失去了四肢。然后神对所有犯罪者作出三项判决(3:14-19)。审判的神谕首先给蛇定罪,然后是女人,最后是亚当。蛇受到耶和华的咒诅后,女人受到的刑罚影响她的两个主要角色:生育和顺从丈夫的关系。随后是亚当的刑罚 。随后简短的经文描述了亚当的反应——给女人起名夏娃,以及耶和华用动物皮造服装(3:20-21)。伊甸园的故事以神的话语结束,其中作出了驱逐男人和女人的决定,并执行之(3:22-24)。夏娃(及其后的女人)被加以生活和分娩时的痛苦,并要在丈夫的管辖之下。亚当和夏娃育有两个儿子:该隐与亚伯,该隐是种地的,亚伯是牧羊的。亚伯死后,夏娃生了第三个儿子塞特,而挪亚(以及全部现代人类)是塞特的后裔。根据《创世纪》的记载,塞特出生于亚当130岁时,亚当“生了一个儿子,形像样式和自己相似”。《创世记》5:4表明,夏娃的儿女不仅有该隐、亚伯和塞特。某些概念,例如蛇被视为撒旦、夏娃的罪恶是性诱惑,或者亚当的第一任妻子是莉莉丝,皆来自犹太伪经(英语:Jewish apocrypha)中的各种文学作品,但在《创世纪》或摩西五经中都没有。有关这些主题的有现存的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叙利亚语、亚美尼亚语和阿拉伯语著作,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犹太思想。其中有影响力的概念随后被基督教神学所采用,但未被现代犹太教所采用。这标志着两种宗教之间的根本分歧。伪经的一些最古老的犹太部分被称为初始亚当著作(Primary Adam Literature),其中一些作品被基督教化。基督教化的作品例子有《亚当夏娃书》,称为《亚当和夏娃与撒旦的冲突(英语:Conflict of Adam and Eve with Satan)》,英文版由所罗门·凯撒·马兰(英语:Solomon Caesar Malan)译自埃塞俄比亚吉兹语(1882),还有题为《珍宝洞(英语:Cave of Treasures)》的叙利亚文原创作品,奥古斯特·迪尔曼(August Dillmann)指出其与《冲突》有密切联系。一些早期教父解释哥林多后书11:3和提摩太前书2:13-14时,认为使徒保罗因夏娃轻信蛇的诱惑、诱使亚当吃果实,并因吃果实本身的僭越,而提倡妇女保持沉默和顺服。在2世纪初,特土良向女听众说,她们“是魔鬼的门户”,并继续解释道,所有妇女都应对基督的死负责:“由于你们的背弃——也就是死亡——甚至连神的儿子都得死。”圣奥古斯丁用夏娃的罪过来证明他的人性因堕落而永久地受损了,这形成了天主教的原罪教义。都尔的额我略在有43位主教出席的马孔第三会议(公元585年)中记录道,一位主教坚持认为, “女人”不能放在“人”(homines)一词下,因为她对亚当的罪负有责任,并且灵魂有欠缺。但是,他的提案被驳回,未被进一步处理。在基督教艺术中,夏娃最常被描绘成亚当的诱惑者,而且在文艺复兴时期,伊甸园里的蛇常常被描绘成与夏娃相同的女人脸。她也被与潘多拉的希腊罗马神话相提并论,其中潘多拉将邪恶带入了世界。一些基督徒声称一夫一妻制在亚当夏娃的故事中有暗示,因为一个女人是为一个男人创造的。夏娃被带到男人的身边不仅意味着她在婚姻状态中处次要角色(哥林多前书11:9),而且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亲密结合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靠。在传统基督教中,夏娃是马利亚(耶稣之母)的预示,马利亚有时也被称为“第二个夏娃”。原罪,Michiel Coxie这件乔瓦尼·德拉·罗比亚工作室(Giovanni della Robbia)的作品中的蛇,有着一张类似于夏娃的女人脸。阿丹(汉译《古兰经》中“亚当”的译法)的配偶在《古兰经》第2章30-39节、第7章11-25节、第15章26-42节、第17章61-65节、第18章50-51节、第20章第110-124节,以及第38章71-85节有提到,但“哈娃/夏娃”(阿拉伯语:حواء,转写:Ḥawwā’)一名从未在古兰经中表明或使用过。哈娃的名字仅在《圣训》中被提及。包括《古兰经》和圣行在内的伊斯兰文本中对阿丹和哈娃的叙述与《妥拉》和《圣经》相似但有所不同。《古兰经》叙述了真主创造“从一个人创造你们,他把那个人的配偶造成与他同类的,并且从他们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妇女4:1),但是有圣训支持女人创造自肋骨(布哈里圣训4:55:548及7:62:114、穆斯林圣训实录8:3467及8:3468)。哈娃并不因诱使阿丹吃禁果而负全责(原罪的概念也不存在)。相反,《古兰经》指出两人都吃了,并且都应为这一过犯负责(古兰经20:121-122)。随后的圣训(由艾布·胡莱勒(英语:Abu Hurairah)叙述)的真实性受到争议,其中认为穆罕默德将哈娃指定为女人背叛的象征。“阿布·赫拉伊拉述:先知说:'若不是因为巴尼以色列,肉就不会腐烂;如果不是因为哈娃,女人就不会背叛丈夫。”(布哈里圣训第55卷611)相似但更明确的版本可在地位第二高的先知叙述《穆斯林圣训实录》中找到。“艾布·胡莱勒(愿真主喜悦他)述真主的使者(愿他平安)的话说:如果不是哈娃,女人永远不会对丈夫不忠。”(Hadith 3471,第8卷)。巴哈伊信仰在《已答之问》中对夏娃作出了阐述。阿不都·巴哈(`Abdu'l-Bahá)将夏娃描述为灵魂的象征,并包含着神圣的奥秘。巴哈伊信仰声称先前亚伯拉罕传统中的夏娃的故事是隐喻性的。
相关
- 统计学假说假设检验是推论统计中用于检验统计假设的一种方法。而“统计假设”是可通过观察一组随机变量的模型进行检验的科学假说。一旦能估计未知参数,就会希望根据结果对未知的真正参
- Os4f14 5d6 6s22, 8, 18, 32, 14, 2蒸气压第一:840 kJ·mol−1 第二:1600 kJ·mol主条目:锇的同位素锇(Osmium,旧译作銤、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为76。锇金属坚硬、易
- 系统药理学系统药理学(Systems pharmacology)系将系统生物学知识应用到药理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旨在阐明药物如何作用于肌体的各系统。和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药物反应来评价一
- 安氟醚恩氟醚(英文Enflurane,系统命名法名称(2-氯-1,1,2-三氟乙基)二氟甲基醚),是一种卤代醚麻醉药,适用于全身麻醉。本药由罗斯·特雷尔(Robert Terrell)于1963年发明并于三年后首次投入
- 醌醌是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或环己二烯二亚甲基结构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大部分的醌都是α,β-不饱和酮,且为非芳香、有颜色的化合物。最简单的醌是苯醌,包括对苯醌(1,4-苯醌
- 印度大学列表‡ – 转变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年代
- 马克斯·恩斯特马克斯·恩斯特(德语:Max Ernst,1891年4月2日-1976年4月1日),德国画家、雕塑家、图像艺术家及诗人。作为一名多产的艺术家,恩斯特是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马克
- 王铭铭王铭铭(196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北大人类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因其涉嫌抄袭哈维兰的著作而被撤职。王铭铭是中国较早因学术道德问题而受到处罚的学者
- 奥陶系奥陶纪(英语:Ordovician,发音: /ɔːrdəˈvɪʃən/,符号O)是地质时代中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4.85亿年前,结束于4.43亿年前。“奥陶”(Ordovices)之名来自英国威尔士一古
- 弑亲逆伦命案又名伦常命案、逆伦惨案,逆伦是指违背伦常,杀害自己家族成员的事件,例如弑父母及杀夫、杀妻;谋害子女等。“杀”字无分尊卑,如“杀父”命案。但“弑”在汉语中,指杀害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