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

✍ dations ◷ 2025-07-12 01:03:43 #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太平洋飓风季

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热带气旋产生周期的一部分。东太平洋飓风季从2009年5月15日开始,至2009年11月30日结束;而中太平洋飓风季从2009年6月1日开始,至2009年11月30日结束。

2009年5月21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为大西洋、东太平洋及中太平洋飓风季发出预报,预计东太平洋的风暴活动会比正常程度为低,会被命名的风暴将有13至18个,当中会有6至10个成为飓风,并会有2至5个成为大型飓风。同时也预计中太平洋的风暴数量会接近或低于正常水平,会在该区形成或进入该区的热带气旋将有三至五个。

自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开始以来,本台风季总共产生了20个热带气旋,当中在东太平洋形成的有17个,中太平洋形成的有3个。

在6月21日,一热带低气压于锡瓦塔内霍之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Andres。6月23日,它增强为一飓风。同日,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第二天,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7月6日,一热带风暴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并被命名为Blanca。7月8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7月10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Carlos。第二天,它增强为一飓风。7月12日,它减弱为热带风暴。7月14日,它增强为一飓风。第二天,它减弱为热带风暴。7月16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7月14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Dolores。7月16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7月30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希洛之东南形成。同日,它进入中太平洋范围。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Lana。8月2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Enrique。8月6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Felicia。同日,它增强为一飓风。8月5日,它增强为一大型飓风。8月7日,它减弱为一飓风。第二天,它进入中太平洋范围。8月9日,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8月11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10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檀香山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Maka。同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8月12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8月14日,它的残余在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入西北太平洋范围后重新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并改由日本气象厅(JMA)发报。。

在8月12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Guillermo。8月14日,它增强为一飓风。同日,它增强为一大型飓风。第二天,它减弱为一飓风。8月16日,它进入中太平洋范围。同日,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8月19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22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希洛之东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Hilda。8月23日,它进入中太平洋范围。8月26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24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Ignacio。8月27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2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阿卡普尔科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Jimena。同日,它增强为一飓风。8月30日,它增强为一大型飓风。9月1日,它减弱为一飓风。第二天,它在Cabo San Lazaro登陆。同日,它在Puerto San Andresito和San Juanico之间登陆。同日,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9月4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29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Kevin。8月31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9月7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Linda。9月9日,它增强为一飓风。第二天,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9月11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9月16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南下加利福尼亚州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Marty。9月19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9月22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Nora。9月24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10月1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Olaf。10月3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同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10月11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Patricia。10月13日,它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第二天,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10月15日,一热带低气压于阿卡普尔科之东南形成。同日,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Rick。第二天,它增强为一飓风。10月17日,它增强为一大型飓风。10月19日,它减弱为一飓风。同日,它减弱为一热带风暴。

在10月1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檀香山之东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强为一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Neki。10月20日,它增强为一飓风。

除了被国家飓风中心和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气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在6月1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锡那罗亚州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9日,一热带低气压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之西南形成。8月12日,国家飓风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8月2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檀香山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横过国际换日线进入西太平洋范围。


右边的图表显示了这季所有风暴的气旋累积指数。广义地,气旋累积指数就是一种量度风暴威力乘以其生存时间的指标,所以生存时间长的风暴和较强的飓风,气旋累积指数会特别高。只有热带风暴强度(34 节 / 63 km/h)以上,并被国家飓风中心发出完整报告的热带气旋,气旋累积指数才会被计算。

括号内的数值属于中太平洋的风暴;而没有括号的则属东太平洋。

以下图表显示了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的所有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登陆资料(如有)。在括号内的死亡人数属于非直接,但仍与风暴有关的死亡。所有破坏及死亡数字都包括风暴在扰动及温带气旋阶段时的资料。

2009年于太平洋东北部形成的风暴将使用以下名称,其清单与2003年飓风季一样。另在中太平洋形成的风暴会使用另一组名称。

中太平洋飓风的名字共有四组,与其他命名系统不同的是,由于该区风暴数量稀少,这些清单并非每年度作替换,而是当一组名称用罊,才使用另一组名称。现时使用中的名称如下:

如有风暴名字退出,它们将会于2010年春季由世界气象组织宣布。

相关

  • 排泄作用排泄作用是指生物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作用,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必要过程。单细胞生物透过细胞表面排出废物。高级植物以叶面上的气孔排气。多细胞生物则有特别的排泄器官。其
  • 伊庇鲁斯同盟伊庇鲁斯同盟,又称伊庇鲁斯联邦 (西北希腊语: Κοινὸν Ἀπειρωτᾶν ),是一个古代希腊联邦式国家,前身一开始是摩罗西亚人的摩罗西亚同盟,在前330年左右纳入其他伊庇鲁
  • 虎口脱险《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年出品的法国喜剧电影,讲述1942年英国空军一架轰炸机在巴黎上空被击中,机上乘员在几名巴黎市民的帮助下突破德国纳粹占领军的重重围追堵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国内最早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6.
  • 痘病毒科亚科 痘病毒脊索亚科(Chordopoxvirinae)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
  • 查姓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查姓的起源如下:一、出自姜氏,炎帝后裔。春秋齐国齐顷公儿子被封于“楂”,后代以封邑作为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去掉“木”字边
  • 迪帕亚尔锡尔格里迪帕亚尔锡尔格里(尼泊尔语:दिपायल सिलगढी नगरपालिका)是尼泊尔西部的一个山区小镇,行政级别是市。它是塞蒂专区和多蒂县的首府。2011年尼泊尔人口普查显示
  • 诱拐报道《诱拐报道》(日语:ゆうかいほうどう)是1982年日本电影作品,真人真事改编,由伊藤俊也执导,萩原健一、小柳留美子及秋吉久美子主演。该电影讲述了1980年的宝冢市学童诱拐事件。第6
  • 南极洲动植物保护措施《南极洲动植物保护措施》(英语:)是在1964年于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商定的一套措施,作为第八议案。它是南极条约体系的一部分,但于2011年被指定不再通用。其目
  • 英千里英千里(1900年11月11日-1969年10月8日),满族老姓赫舍里氏,名骥良,字千里,以字行,圣名依纳爵(拉丁语:Ignatius),是一位生于上海、籍贯北平的教育家。1914年,英千里被父亲英敛之委托雷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