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列表按繁体字笔画数排列,罗列了一个繁体字可对应多个简体字的情况。淡蓝底色的是繁体字,淡红底色的是可对应的简体字。
以下转换规则中,有些可能和旧版汉字规范有关,但相关规范已经废除;有些是因为两岸三地的语文差异产生的。
繁体字“寧(níng)”的简化字是“宁”;但繁体字“宁(zhù)”本身作门屏之间解,其简化字是“㝉”:“㝉”只出现在《简化字总表》注释而非正文,“宁”是“貯”的本字,与“寧”没有关系,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貯、佇、苧、紵”作“贮、伫、苎、纻”。
繁体字“薴(níng)”是指一种芳香有机化合物(Limonene),也用于“荠苧”,其简化字是“苧”;而繁体字“苧(zhù)”是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简化字是“苎”。
繁体字“禰”类推简化作简体“祢”;但“祢”本身在繁体里另有表示上帝、神明的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这种用法在繁体里并不是必须的,甚至繁体版和合本圣经也没有采用,而是一律用“你”,但“祢”在繁体中文里仍然较广泛使用。按照大陆标准,“祢”是通用规范汉字,但《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字词典并未收录“祢”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这种用法也不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仅偶见于一些非正式的宗教文本中。
以下是一些规范未澄清的、明显不符合规范的,甚至错误(但仍可能有实际用例)的一对多转换:
当一个繁体字所对应的复数个简体字在意义上差异很大而且皆很常用时,由繁体转成简体的转换规则就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因为这类文字的数量非常少,所以使用列举法便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况。常见的转换错误是“著”未转换成“着”或所有的“著”都被转换成了“着”。总体而言,比起简体转成繁体,繁体转成简体的错误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