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

✍ dations ◷ 2025-09-29 10:32:25 #地球化
外星环境地球化(Terraforming),简称地球化,是设想中人为改变天体表面环境,使其气候、温度、生态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工程(英语:Planetary engineering)。有时候该词用来总指行星工程。地球化的观念根植在科幻小说和真实的科学中。创造这个词是科幻作家杰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出现在1942年其发表于《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中。但地球化的具体设想则早于此。奥拉夫·斯蒂伯顿(Olaf Stapledon)1930年的《最后和最先的人》讲述了与反对地球化的金星原始居民展开长期战争的故事。现在太空探索还处在萌芽阶段,很多地球化的计划还处在设想阶段。从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来看,人为影响改变自然环境是可行的,虽然在另一个行星上建造不受自然控制的类地球生物圈的可行性还有待证明。很多人认为火星是最可行的地球化候选者。现在已有很多关于加热火星表面、改变其大气成分的研究,NASA甚至还主持了一个有关的辩论。然而,从现在到主动地球化火星等其他天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地球化所需要的长时间、以及其可能性还有待探讨。其他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伦理学、物流管理、经济、政治方面的考虑,以及改变地球外世界环境的具体方法。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1961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行星金星》的文章,建议对金星实行行星工程。萨根设想在金星的大气中散布藻类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温室效应,直到表面温度降至“适宜”。30亿年前,地球的大气层也是以二氧化碳为主,后来由于蓝绿藻和水分蒸发,才出现氢气和氧气的成分。后来的观测发现由于金星大气的质量太大,用藻类改变是不可能的。即使找到能在金星严酷干燥的外大气层生存的藻类,其从二氧化碳固定的有机物降落到高温的内大气层,又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1973年,萨根又在《Icarus》杂志上发表文章名为《火星上的行星工程》,讨论把火星改造成宜于人类居住的可能性三年后,NASA 的一个研究项目正式探讨了行星工程的问题,但用的称呼是“行星生态合成”(planet ecosynthesis)。结论是在改造火星,使其成为一个能维持生命的可居住行星方面,目前不存在已知的障碍。同年,研究项目中的一位科学家Joel Levine组织了第一个关于地球化(当时称作“行星模拟”)的科学会议。1979年三月, NASA 工程师、作家James Oberg在休斯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上组织了第一次“地球化座谈会”。他在1981年把会议上提出的想法写成了一本通俗书籍《新地球》。1982年,行星学家Christopher McKay在《英国行星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化火星》的文章,这是“地球化”这一名词首次被用于正式科学出版物中。该文章讨论了带有自行调节的火星生物圈。1984年,James Lovelock和Michael Allaby出版了一本题为《绿化火星》的书,首次提出了在火星大气中加入氟氯碳氢化合物以加热火星的方法。从1985年以来,Martyn J. Fogg 发表了几篇关于地球化的文章,编辑了《英国行星学会杂志》1991年的的一期地球化专版,并于1995年写了一本书《地球化:行星的环境工程 》。他还有一个专门讨论地球化的网站地球化信息(英文)。Fogg用下列术语来区分地球化的不同方面:他还提出了下列区分人类居住性的分类:Fogg认为火星早年是一个易地球化行星,但其现在的环境要地球化困难很大。然而,火星是地球附近最适宜于地球化的一个。火星协会创始人Robert Zubrin 曾制定了一个人类永久定居火星和最终地球化的计划。地球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但有些研究人员声称,从经济角度考虑太空站是合适的太空殖民手段。当然,如果纳米技术和其他的化学技术继续快速发展,地球化的过程可能从需要几十个世纪加快到几个世纪。但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改变人体生理,使人们不需要依赖现在地球上的氧气、氮气大气成分和地球重力就能舒适生存。这些改变会减少地球化的需要或者使其变得容易。其实维持生命只有一个最低的要求——能量来源。然而要使一个行星适合居住却有很多地理、地化学和天体物理方面的要求,特别是要允许复杂的多细胞而不只是单细胞生物生存的话。通过把行星上的可挥发物质加热气化,以及引用彗星撞击分解。将铝化PET薄膜(英语:PET film (biaxially oriented))制成的反照镜放置在环火星轨道上,增加火星的总体日照 与地表温度,并蒸发水与干冰以增强温室效应。而直接把光反射到极冠上会使这个方法更有效。生产、释放卤化碳亦可增厚大气并加强吸收光照。卤化碳(例如氟氯碳化合物(CFCs)和全氟化碳(PFCs))是很强的温室气体,且能在大气中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这些气体可由基因改造的好氧菌或是由遍布火星表面的工厂制造。改变地表反照率能使光照做更有效的利用。散布于地表的黑尘、煤灰、暗色的微生物或地衣,能让更多光照在被反射至太空前就被地表吸收转为热能。能运用生物是特别吸引人的,因为它能自我繁殖。牵引安全范围下的小行星撞击火星以增加热量、提升星球质量、减少地球化居住后高密度小行星撞击风险。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同时也是人类掌握最多资料的外太空星体,因此开发月球所需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开发计划也较容易拟定。问题在于月球环境与地球相差过远,本身无大气层,引力较小也难以建立稳定的人工大气层,这是让月球地球化最困难一部分。总面积约与地球陆地一样大,但太阳辐射只有地球一半,由于火星已有自身大气层,加上冰与疑似液态水的存在,地球化可行性较高。难度在于火星与地球距离略远,运输成本不低,且即便较接近地球环境,也不代表地球化不会失败。金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而且金星大小与质量皆与地球相近,其自身也拥有大气层,但其地球化可行性的问题在于金星大气层过厚,温室效应极高,当前金星只有云层顶端的居住环境是比较接近地球,将金星地球化需要几个重要的变化:去除大部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降低金星的500℃高温。这些变化都是非常相关的,因为金星的超高温是因为温室效应所造成的而温室效应则是被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而且还必须解决其大气压力才有可能移民金星。木卫二(欧罗巴)是一个地球化的潜在候选人。木卫二的一个优点是拥有液态水,因为液态水对引进复杂的生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将木卫二地球化困难重重。木卫二在木星的辐射带的正中,在其表面上的人类会在10分钟之内死亡,这就需要建大型的反辐射装置(现在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再者这个卫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要加热的话就需要充足的氧气。其他可能的候选星体包括水星、木卫三、木卫一、木卫四、土卫二和土卫六,甚至一些大的小行星,像谷神星。作为太空移民的两大主要方案,经常和太空城市比较,各自有其优缺点。地球化是一个在科幻作品的共同的概念, 范围从小说、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及动漫画。改变一个行星为居住的概念实际上在地球化概念之前就存在了,在著名的科幻作品中,以这个主题的有沙丘 (小说)、火星三部曲、水星领航员、天使特警。

相关

  • 芽孢杆菌属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包括模式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和著名的致病菌炭疽杆菌等。此属细菌中有专性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他们遍布于各种环境,有些独立存在亦有些会寄
  • 托管理事会主席副主席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成立于1945年。成立托管制度的目的是进行去殖民,使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尊重托管领土居民的自
  • 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是清华大学直属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01年,第一任院长是两院院士吴阶平。2016年9月,董晨教授担任医学院院长。清华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系、临床医学院、生物医学工
  • 静电学静电学是研究“静止电荷”的特性及规律的一门学科,电学的领域之一。静电即电荷在静止时的状态,没有电荷流动。而静止电荷所建立的电场称为静电场,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该静电
  • Hsub2/subSOsub2/sub次硫酸(H2SO2)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无机酸,目前只制得了次硫酸盐。金属锌与硫酰氯在乙醚中反应可制得次硫酸锌:乙酸钴与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作用,再加入过量的氨,然后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可
  • 广翅鲎板足鲎目(学名:Eurypterida)又名广翅鲎目、广翼目,通称板足鲎、广翅鲎、海蝎,是一类已灭绝的节肢动物,大约有300种已知的板足鲎。诞生于奥陶纪,距今约4亿6700万年前,繁盛于志留纪,灭
  • 军旗军旗,代表一支军队的旗帜。一些国家的军旗和国旗是一样的,一些国家不同的军种有各自的军旗。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提督旗(1874-1890)诸将旗(1874-18
  • 尼泊尔立法议会尼泊尔立法议会(尼泊尔语:व्यवस्थापिका संसद)是尼泊尔的一院制议会,前身是尼泊尔制宪会议。前尼泊尔首相苏里亚·巴哈杜尔·塔帕(英语:Surya Bahadur Thapa)是会议
  • 异常检测在数据挖掘中,异常检测(英语:anomaly detection)对不符合预期模式或数据集(英语:dataset)中其他项目的项目、事件或观测值的识别。 通常异常项目会转变成银行欺诈(英语:bank fraud)、
  • 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海军司令为中华民国国防部海军司令部之指挥官,指挥中华民国海军,最初之名称为“海军总司令”,2006年2月16日更名为“海军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