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镇静-催眠药物戒断症状)

✍ dations ◷ 2025-07-18 19:38:51 #点燃(镇静-催眠药物戒断症状)

因为物质戒断而引起的点燃(英语:Kindling (sedative–hypnotic withdrawal)),是指由于停用镇静 - 催眠物质(如酒精和苯二氮䓬类药物)而导致反复戒断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

每次戒断症状发作都会产生比之前更严重的症状。戒断次数越多的人,发生非常严重戒断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甚至包括癫痫发作和死亡。长期使用γ-氨基丁酸 (GABA)化镇静催眠药物会导致慢性GABA受体活性下调(参照下调与上调(英语:Downregulation and upregulation))以及谷氨酸过度活跃,从而导致药物和神经递质的敏化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和兴奋性中毒(英语:excitotoxicity)。

暴饮会导致前额叶皮质 - 皮质下和眶额叶回路的功能改变,被认为会因此增加冲动性。经历过反复酒精解毒的酗酒者与无法正确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有关联;这被认为是由于发生在杏仁核的点燃而造成神经传递扭曲。青少年、女性和年轻人最易由于暴饮而发生神经心理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早期处于发育阶段,此时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尤其容易受到暴饮产生的神经毒性和神经认知不良的影响。

有酒精依赖问题的人,其中约有3%会在急性酒精中毒或戒断期间出现精神疾患。与酒精有关的精神疾患可能会透过点燃机制而出现。酒精相关精神疾患的机制是由于神经元膜、基因表现、以及硫胺缺乏的扭曲。在某些情况下,透过点燃机制而致的酒精不当使用可能会发展出慢性物质诱发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酒精相关精神疾患的影响,包括抑郁和自杀的风险增加,以及社会心理障碍。

反复的急性酒精中毒之后,接着发生急性戒断症状,与显著的行为变化,和大脑区域中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联。在许多记录中都有证据显示,反复酒精解毒引起的点燃与癫痫发作的频率增加有关联。恐惧和焦虑的增加以及认知障碍,也与因暴饮或是酗酒引起的酒精戒断而发生的点燃有关。暴饮,或是酗酒者反复解毒所引起的损害会导致前额叶皮质的行为抑制能力丧失;前额叶皮质由皮质下系统如杏仁核所介导。这种由于脑损伤导致的行为控制能力丧失,会导致个体易于酗酒,并增加戒酒后酗酒行为复发的风险。这种脑损伤也会对情绪行为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受损的联想学习(参照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会让提供给酗酒者的行为疗法中的操作制约效果不佳。

暴饮会导致抑制性和兴奋性氨基酸之间的失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神经递质释放的变化,从而增加神经毒性;会导致认知障碍、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青少年和成人中长期暴饮者不可逆转的脑损伤。患有酒精依赖的人与酗酒者类似,会发生神经递质系统变化,这是由于戒断期间的点燃和敏化作用所产生。会把导致酒精相关脑损伤和认知障碍所需的阈值逐渐降低,导致神经功能改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活动的变化与边缘系统癫痫发作,或是颞叶癫痫(英语:Temporal lobe epilepsy)患者发生的变化类似。

GABAA苯二氮䓬受体复合物的适应性变化并非患者发生苯二氮䓬类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性的唯一原因。可能也涉及其他受体复合物;尤其是兴奋性谷氨酸系统。谷氨酸涉入苯二氮䓬依赖,说明长期增强作用以及神经点燃现象发生的原因。夜间使用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当作安眠药,会造成反复性的急性依赖,之后又发生急性戒断。有证据显示,曾长期使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例如酒精),对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的风险会因此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受体下调所致。然而,这种假设来自从动物身上使用非常高剂量所做的研究,支持这种理论的证据相当有限。相反的,其他机制(如受体解偶联(英语:receptor uncoupling))可能在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情况可能导致受体的长期构象改变或受体亚基组成的改变。

重复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戒断发作所导致的神经元点燃,与重复酒精戒断发作后的情况类似,神经兴奋性因此增加。谷氨酸系统被认为在这种点燃现像中发挥重要作用,AMPA受体(英语:AMPA receptor)是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透过反复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戒断而发生改变。研究人员已在动物控制焦虑和癫痫阈值的大脑区域发现AMPA受体在停药后发生的变化。因此经过反复的戒断,点燃会导致焦虑的严重程度增加和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谷氨酸系统和GABA系统的变化可能在苯二氮䓬类药物戒断症候群的不同时间点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暴饮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和急性戒断症状的反复发生,会引起脑损伤。根据动物研究,长期经常性的暴饮被认为比慢性(日常)酗酒更容易导致脑损伤。这是因为在暴饮后的急性戒断症状发生期间,伏隔核中谷氨酸的释放会增加4到5倍,但饮酒量仅为饮者体重每公斤有3克或2克时,谷氨酸并未增加释放。相较之下,慢性酗酒者在戒断症状发生时,谷氨酸的释放只会增加2到3倍。大量释放的谷氨酸盐,会对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中引起连锁反应。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慢性酗酒比暴饮对大脑产生的损害较小的原因,是这些酗酒者已经产生耐受性,而且与暴饮者不同,他们不会发生重复的急性戒断症状,但有也有许多酗酒者会暴饮,接着又禁酒一段时间。过量的谷氨酸释放是已知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谷氨酸会因为兴奋性毒性和氧化性谷氨酸毒性,而导致神经毒性。来自动物研究的证据显示,有些人在基因上会对与暴饮相关的神经毒性和脑损伤更为敏感。暴饮会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发炎细胞因子和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英语: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和一氧化氮)的释放,导致神经发炎,神经元因而受到破坏。

多项研究显示重度暴饮者所经历的反复急性戒断症状,与神经点燃导致的认知缺陷有关联。反复戒断导致的神经点燃被认为是导致暴饮者和酗酒者认知损伤的机制。神经点燃可解释酗酒者的发病机制和逐渐恶化的过程,并解释维持酗酒是试图避开令人痛苦的急性戒断症状,但每次戒断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发生多次戒断症状与青少年的长期非语言记忆障碍,以及成年酗酒者的记忆力衰退有关。经历过两次或更多戒断症状的成年酗酒者比有过一次或没有戒断经验的酗酒者显示有较多的额叶损伤。酒精中毒点燃出现与因暴饮和随后的戒断症状,导致脑损伤的机制一致。

点燃指的是戒断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包括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这是由于酒精或其他具有相关作用的镇静催眠药物的反复戒断而发生。乙醇 (酒精) 具有与苯二氮䓬类药物非常相似的耐受和戒断机制,涉及GABAA受体,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NMDA受体)、和AMPA受体, 但对点燃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酒精上。 酒精戒断症状发生时,焦虑和其他心理症状也会加剧。

如果对于酒精戒断症候群未能提供适当治疗,会导致永久性脑损伤或是死亡。

阿坎酸(英语:Acamprosate)是种NMDA受体拮抗剂(英语: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可促进戒酒,这种药物的作用在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中过度的谷氨酸活性,而可能减少兴奋性毒性和戒断症状相关的脑损伤。

相关

  • 马里兰州马里兰州(英语:State of Maryland),简称马州,是美国的一州,属于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其西边与南边与西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接壤,北方是宾夕法尼亚州,东邻为特拉
  • 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德语: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年3月12日-1887年10月17日),德国物理学家。在电路、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两个领域中各有根据其名字命名的基尔霍夫定律
  • 社稷社稷是中国古代君主的祭坛。“社”指社神,土地之神。“稷”指谷类“粟”,即小米,亦指“稷神”,即谷物之神。中国古代国君都祭社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后来就用“社稷”代指“
  • ɽ卷舌闪音 是一种辅音,在部分口语中使用, 国际音标符合是⟨ɽ⟩, X-SAMPA符号是⟨r`⟩。卷舌闪音 的特征: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
  • 迪维娜·加利卡迪维娜·玛丽·加利卡(英语:Divina Mary Galica,MBE,1944年8月13日-)是一位英国运动员。她因为她在奥运会的成就和在赛车运动中的表现而被人铭记。她是1968年冬奥会和1972年冬奥
  • 秦钫秦钫(1522年-1579年),明朝政治人物。字鸣和,号怀庭,浙江慈溪县(今属余姚)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吏部考功司郎中、山东按察使司副使。仕终江西左布
  • 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东华三院马振玉中学(英语:TWGHs C.Y.Ma Memorial College)为东华三院辖下的第十七间中学,位于新界元朗坳头。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校训是勤、俭、忠、信。释义为:学习勤、律己
  • 张驭寰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男,吉林舒兰人,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寺院建筑、塔、元代木构、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驭寰六岁进入私学馆,七岁进私塾读书。高小毕业后,在1941年通过考试入读吉林省第五国民高等学校建筑科,1945年又考入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来张驭寰调动工作,从沈阳调到大连,后来到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计司上班。1953年,张驭寰本想报考清华大学
  • 安特·乔维奇安特·乔维奇(克罗地亚语:Ante Čović,1975年8月31日-)是一位克罗地亚前足球运动员及现任足球教练,自2019-20赛季起执教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俱乐部柏林赫塔。作为外籍劳工家庭之子,乔维奇出生在德国,其足球生涯则是始于哈伊杜克,于场上司职中场。1991年,他在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爆发之前随父母逃回柏林,并开始在柏林赫塔的青训营受训。1992年,乔维奇转投斯图加特,至两年后与该俱乐部签订了自己的首份职业合同,同时也在球迷商店工作。在处子赛季,他在主教练尤尔根·勒贝尔(德语:Jürgen Röber)
  • 米哈伊尔·伊波利托夫-伊凡诺夫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俄语: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Ипполитов-Иванов;1859年11月19日-1935年1月28日),俄罗斯-苏联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到第比利斯工作。1893年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职,1905-1924年任院长,十月革命后与苏联官方合作。他的作品多受到高加索民间音乐的影响,色彩绚烂,旋律优美,富于东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