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谭维义
✍ dations ◷ 2025-10-02 10:53:21 #谭维义
谭维义 (英语:Frank Dennis,1929年9月4日-),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与医师,与妻子谭秀丽(Sally Dennis)一同在台湾台东县默默为台湾人服务了三十余年,至1994年退休。他是台东基督教医院(Logefeil Memorial Hospital,罗吉费纪念医院,简称“东基”)的创院院长,夫妇被尊称为“谭爸”与“谭妈”,谭维义能流利使用国语、台湾闽南语与阿美族语对话。他在1994年获得紫色大绶景星勋章,是第一位获得此勋章的外国人;夫妇在2011年获得“中华民国外侨永久居留证”,其事迹已被写入台湾小学生四年级的教科书当中。谭维义在1929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是家中独子。父亲法兰克是当地亚麻籽油(Linseed oil(英语:Linseed oil))工厂厂长,母亲艾莉丝是小学的美术老师。他幼时调皮,却又体弱多病。当时的谭维义虽然有上教会做礼拜,但并无心接纳基督教。直到15至16岁间,他的伯父死亡,留下了遗物《圣经》给谭维义。当时往返芝加哥打工的谭维义在路途中打发时间阅读,才真正信仰上帝。升上明尼苏达大学后,谭维义就读化学系,但此时他因为已有为他人服务的想法,而转攻读医学院。此时就读于同校护理学院的Sally,因对谭维义产生好感,托同样习医的哥哥Johnny打听谭维义,两人便陷入热恋。在交往数月后,两人于1953年结婚,此时谭维义大学四年级。毕业后,谭维义一边在印地安人部落行医,一边向所属教会协同会(英语:The Evangelical Alliance Mission)(The Evangelical Alliance Mission)打听有无到非洲行医的机会;但一封来自叶德华(Ren Edward Torjesen)牧师的信,使谭维义转赴台湾。叶德华在信中说,当时的台湾医疗落后,结核病泛滥,原住民普遍有砂眼,而当时的台湾人没有就医习惯,更严重的是当时骨折开刀并不盛行。于是谭维义在1961年,带着妻子与子女,从洛杉矶搭货轮,途经日本,三周后抵达台北,居住在温州街98号。在台湾的头两年,夫妇先学习中文,期间谭维义拨空至台东进行义诊,因而感到台东于医疗方面的物资缺乏与人手不足。1957至1966年,台湾爆发大规模小儿麻痹病情,每年有400至700名病例,年平均死亡数为225人。当时台湾自身医疗水准不足,拥有较先进技术的医院是同样由传教士开设的屏东基督教医院(简称“屏基”),遂成为台湾南部的医疗重镇。1963年起,谭维义由教会安排,至屏基支援开刀,每个月中的一两个星期也到台东的“成功诊所”驻诊。1965年,谭维义直接搬家至台东看诊,并在宝桑路开设第二处医疗站,即命名为“宝桑诊所”。当年大年初二,谭维义在巡回行医时,发现了一位身患阿米巴脓肿的重症患者,而当时能执刀的医院都因春节休息;谭维义只好找上公立的台东省立医院,但当时的住院医师认为病人救不活拒绝开刀,最后在谭维义提出由他本人开刀且承担责任后才进行手术,取出约1000C.C的脓。经过此次事件后,谭维义下定决心要在台东兴办一间医院,于是与妻子一同寄出超过百封信函,向所属的北美教会与亲友募款。同年年底,谭维义返回美国,在全美各地为了兴建医院进行劝募活动。1966年夏天,更获得医生同学与其他医院致赠的三百箱虽然旧时但完好的医疗设备;秋天时达到目标8万美金(约值当时320万元新台币),谭维义回到台东。1969年,台东基督教医院在马兰落成,初期有30张病床,两个开刀房、急诊室与X光室,在当年台湾属于先进等级医院。而由于台东县居民属多族群,有阿美族、鲁凯族、卑南族,与汉人的国语、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等,所以谭维义还特别要求所有医护人员至少都能说当中的三种语言,挂号处的员工则至少需会五种;在进行诊疗时,还会有一名原住民做翻译。当时台湾药品缺乏,且居民普遍穷困,谭维义常自掏腰包代付医药费或购买药物,致使自己生活清贫;也因此在克难中发明了“火星塞疗法”。缘由是当年台东尚未完全开发,周遭常有毒蛇出没攻击人类,谭维义想到了在摩托车发动时,利用火星塞发电让毒液蛋白自然破坏。一次有位车祸病人林忠勇,谭维义为他开了十多次刀,但林的左腿始终麻痹,诊断为自体免疫性疾病。谭维义采用民俗疗法,活捉当时台东四处可见的蜜蜂,让蜜蜂螫叮病人麻痹处,而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因蜂毒侵入而抵抗蜂毒,从而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当时来台湾参观的美国人不赞成蜂毒疗法,但在谭维义坚持下,四天后见效。东基开业前三年,因为地处偏远,招募医疗人员不易,谭维义一人包办该院所有外科手术,几乎24小时待诊,唯一的休闲娱乐是每天中午妻子会做三明治送到医院给他,两人再到附近休息或潜水片刻。1970年时,谭维义仅是小儿痳痹开刀手术就已超过三百起,若计入其他外科手术,平均每天开刀超过一起。同年,美国基督教阿尼色弗(Onesiphorus(英语:Onesiphorus))总会,派傅约翰牧师(Rev. John Ford,1994年退休返美,曾获颁中华民国特种领绶勋章)到台湾宣教与创设救助孩童的慈善机构,被谭维义说服,在偏远的台东县卑南乡槟榔村设立了“阿尼色弗小儿麻痹之家”。经过协调后,由谭维义为小儿麻痹孩童医疗,傅约翰负责照顾孩童的生活起居,宾朗国小成立三个特殊班供其读书。至此,台东也成为小儿麻痹患者的看护点之一。1972年,在东基逐渐补足人手之际,谭维义被诊断出感染肺结核,被当时的加拿大短期驻诊医生要求停止工作一个月治疗,在谭维义烦恼医师荒时,另一个美国宣教士医师苏辅道(Tim Stafford,1938年生,蒙大拿州人,在台湾行医26年至退休返美,1993年在台湾获得医疗奉献奖)于4月时主动致信谭维义联系,带着妻儿搬到台东;1978年夏天,龙乐德(Robert G. Long M.D,美国纽约人,第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2002年正式退休)也带着妻子龙竹安(Judy)与孩子搬到台东,担任东基小儿科医师,并创设小儿科病房;1982年,谭维义再透过教会协助,获得外科助理吕立汉(现任阿尼色弗儿童之家院长)。然而,吕立汉一到东基之后,即发觉东基在经营上有很大问题。由于传教士只由付出不求回报的经营方式,将医院当成教会,以至于医院财务面临危机。加上1980年代,台湾政府开始推动医院加入劳保医疗给付,而谭维义仍坚持申请给付的手续太繁琐不愿加入,更导致病人流失。因此,于1991年时,吕立汉等13名主管先后辞职。在东基再度闹人力荒的情形下,谭维义依旧坚持初衷。1993年,谭维义获得医疗奉献奖,但也在同年,双手已经罹患关节炎;1994年,当时89岁,独居多年的的母亲艾莉丝写信希望谭维义回家团聚陪陪老母,于是谭维义宣布放下院长职务,交由苏辅道接任。返美前,获颁三等紫色大绶景星勋章。退休后,谭维义虽然已卸下医师职务不再执刀,但持续回台湾传教。2002年,谭维义的故事被收录于台湾小学生的课本中。2009年,妻子无预警的中风,使得谭维义大受打击。为了帮助妻子复健,他自行制作36种器材;也因为妻子喜欢音乐,他开始自学钢琴;而因为妻子热爱台湾食物,他也与妻子约定复健到一定程度,再带她回台,妻子最后花费九个月复建后恢复近九成行动能力。2011年,移民署致赠两夫妇永久居留证,表彰两人对台湾毕生的奉献。2014年9月,台湾的纸风车剧团制作舞台剧演出谭维义在台湾的故事向两夫妇致敬。
相关
- 新陈代谢代谢(英语:Metabolism /məˈtæbəlɪzəm/,来自希腊语:μεταβολή / metabolē “改变”),亦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的集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
- £英国英镑(货币符号:£)是英国法定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发行机构。最常用于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
- 苯酚苯酚(化学式:C6H5OH,PhOH),又名石炭酸、羟基苯,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苯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
- 右锁骨下动脉在人体解剖学里,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是上胸部的成对主要动脉,位于锁骨下方。它们从主动脉弓接受血液。左锁骨下动脉向左臂供血,右锁骨下动脉向右臂供血,一些分支供应头
- 生物灭绝灭绝是指一个物种完全消失的自然过程。由于生存竞争的关系,灭绝消灭了一部分物种,但同时也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和新物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例如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
- 邦联条例《邦联条例》(英语: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全称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英语: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是美利坚合众国13个创始州共同承认并遵守的第
- 次磺酸在化学中,次磺酸是一种含氧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基,其通式为RSOH,其中R≠H(若R=H则为硫氧化氢)。次磺酸是一种有机硫含氧酸的第一个成员,其他还包括了亚磺酸(RSO2H)、磺酸(RSO3H)等。与
- 战役列表这是战役列表的主条目。亦可参见战役列表 (字母顺序)。
- 燕山山脉燕山山脉,史称大燕山、碣石山,山名。在河北省和北京市北部,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东西走向,北面是内蒙古高原,南邻华北平原。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构成。海拔400-1000
- 杜运燮杜运燮(1915年-2002年7月19日),福建省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于20世纪30年代回国。中国现代诗人,“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作品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