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德维克

✍ dations ◷ 2025-07-04 18:16:30 #弗朗西斯科·德维克

弗朗西斯科·德维克(意大利语:Francesco de Vico,1805年5月19日-1848年11月15日)神父是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暨耶稣会神甫。

1805年5月19日,他出生在马切拉塔,在乌尔比诺接受了大学教育,并在1835年担任助理总监,1839出任梵蒂冈天文台台长。1848年的意大利革命中断了他的天文工作,他被迫流亡海外,遍历巴黎、伦敦和美国等地。在美国曾受到总统的接见。他很高兴美国能接纳他,因而决定定居于乔治敦大学,不过,他先返回了欧洲,想招募一批同僚并为由他管理的纽约天文台购买一些仪器设备。不幸的是,由于旅途劳顿,他在1848年11月15日病逝于伦敦。

他曾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现了很多的彗星,包括周期性的54P/德威科-斯威夫特-尼特彗星和122P/德维克彗星。他还独立地发现了米切尔小姐彗星(C/1847 t1)-晚于美国女天文学家玛丽亚·米切尔二天。在米切尔小姐发现彗星的消息传到欧洲前,德维克神父曾公布了他的发现,因而,该彗星起初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于是第一颗通过望远镜发现的彗星,为此,他获得了丹麦国王的颁奖(在此之前,所有彗星的发现都是通过肉眼看到的)。后来,米切尔被认可是首位发现者并也获得了奖章。

他还对土星和土星环缝进行了观察(他是第一个观看土星环窄缝的人,现在被以詹姆斯·爱德华·基勒之名命名为基勒环缝);他也因对金星斑块的研究而闻名,曾想测定其自转周期而未成功。

他曾着手过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编制一幅视星等低至11级的星图。

德维克还是一位教堂音乐作曲家。

月球上的德维克陨石坑以及小行星20103 德维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相关

  • 德国文化德国文化是指德国与德国人创造的文化。德国近代对世界文化贡献良多。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著名科学家有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卡
  • 绝缘碍子绝缘器(英语:Cap and pin insulators、Voltage Insulator),也称绝缘子或碍子,台铁称为隔电子,泛指用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到电气绝缘和机械固定作用的装置。为此,规定有各种电气和机
  •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于会计事务上为一项会计科目;专指因出售商品或劳务,进而对顾客所发生的债权,且该债权且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书面承诺。
  • 乔乌德瓦尔乔乌德瓦尔(Choudwar),是印度奥里萨邦Cuttack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42597(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42597人,其中男性22870人,女性19727人;0—6岁人口4393人,其中男2305人,女2088人;识
  • 龚原龚原(1043年-1110年),字深之,一作深父,人称括苍先生,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北宋官员。自幼师从王安石。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为国子直讲,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元
  • 克蕾曼丝·波西克蕾曼丝·波西(法语:Clémence Poésy 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
  • 六条天皇六条天皇(日语:六条天皇/ろくじょうてんのう ;1164年12月28日-1176年8月23日,长宽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安元二年七月十七日),日本第79代天皇(1165年8月3日-1168年3月30日,永万元年六月二十
  •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俄语:Марксизм 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вопрос)是1913年3月斯大林发表在《启蒙》杂志上的理论文章,原题《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
  • U-78号潜艇 (1916年)陛下之78号潜艇(德语:SM U 78)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UE-I型潜艇或称U艇的八号艇。它由汉堡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16年2月27日下水,至同年4月20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U-78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Naval warfare of World War I)期间服役的329艘德国潜艇之一,曾参加过大西洋潜艇战(英语:Atlantic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在其十三次巡逻中,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14艘商船(2
  • 邝正文邝正文(1907年9月-1997年8月),广东台山人,土木结构专业三级教授,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邝正文出身于台山的华侨家庭,就读于菲律宾天主教圣多默大学。毕业后在岭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获评定为三级教授。在校期间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主讲相关课程。曾主持修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此后与罗明燏教授一起设计了广东顺德人民礼堂,开创了大跨度(55x25 m)钢筋混凝土薄壳拱顶设计,并应用在了广州军区体育馆(33x32m)等3栋薄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