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栖息地破坏
✍ dations ◷ 2025-10-07 03:26:47 #栖息地破坏
栖息地破坏是指自然栖息地无法维持现有物种,导致栖息地的生物流离失所或灭绝的过程,使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破坏栖息地普遍是为了获取天然资源、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而清理栖息地则以发展、拖网和城市延伸。破坏栖息地是目前列为导致全球物种灭绝的头号原因,是进化和保育生物学中的重要环境变化过程。其他破坏原因包括栖息地破碎化、地质活动、气候变化、物种入侵、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和人类活动。此外栖息地被破坏令栖息在这里的动物受伤害当栖息地被破坏,该处的生物承载量将会降低,使该处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栖息地破坏令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生存,82%的濒危鸟类的威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热点是指地球上具有极多物种的地方,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具有很多特有的物种,以种类数量计算,包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陆地物种。可是,这些热点正严重地遭受栖息地破坏的威胁。岛屿栖息地破坏十分严重,当中包括新西兰、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和日本。而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许多西非国家,由于人口非常密集,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和自然栖息地不断竞争,令栖息地破坏。接近沿海城市的海洋也面临着珊瑚礁退化,过度捕鱼或其他海洋栖息地破坏的问题。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不足25%的原生植被仍然存在。在整个欧洲,只有15%的土地面积能保持原野环境。
相关
- 抗原抗原(antigen,缩写Ag)为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不只是从病原体那里取得,一般来说体内发现分子够大的有机物就有可能作为一个适合的抗原,这样也就会导致例如过敏等问题。外来分
- 高血压高血压(英语: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是动脉血压持续偏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一般没有症状,不过长期高血压为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心脏衰竭、心房颤动、周边动脉阻塞、
- 生命起源在物质科学与无生源论中,生命起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地球上的生命,如何经历约39到41亿年的进化,从无生物(或死物)转变为生物。2017年,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发现42.8亿年前的微体
-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RNAP、RNApol、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EC2.7.7.6)或称核糖核酸聚合酶,是一种负责从DNA或RNA模板制造RNA的酶。RNA聚合酶是通过称为转录的过程
- 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物学(英语:chronobiology;字首来自希腊语chronos,指时间)又译生物钟学,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或曰这些现象的时间机
- 今生物学今生物学,又名现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古生物学相反,研究的是现存生物。它和古生物学的分界线并不固定。如当有拉撒路物种出现时,一个物种全部灭绝的分类就会进
- 三氟胸苷三氟胸苷(INN:trifluridine)(又称屈氟尿苷、曲氟尿苷、trifluorothymidine或TFT)是一种主要用于眼睛的反疱疹病毒科抗病毒药物。商品名称为Viroptic,原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前身Glax
- 桥本氏桥本氏甲状腺炎也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桥本氏症(Hashimoto's disease)是一种由甲状腺被一系列细胞或抗体介导免疫过程攻击所导致的自体
- 杀外寄生虫药外寄生物感染是指主要由外寄生物引起的寄生虫病。外寄生物即暂时或永久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物。例如:治疗外寄生物感染常使用杀外寄生虫药(英语:ectoparasiticide),以杀死外寄生
- 鼻腔鼻腔,呼吸道最前部由骨和软骨围成的空腔,为呼吸系统的起始部。以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前端经鼻孔与外界相通,后端经鼻后孔与咽腔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