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

✍ dations ◷ 2025-07-11 13:25:12 #清朝服装,满族服饰,外套

马褂(满语:ᠣᠯᠪᠣ,转写:),在清代文献中称行褂,是中国清代及民国男式服装之一,被视为一种外套或夹克,套在满式长袍外面穿用,与长袍/长衫合称“长衫马褂”或“长袍马褂”。马褂有袖(无袖的称作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长到肘部。材质上有单、夹、皮、纱、棉等种类。

马褂在顺治年间多为满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流行全国。在清朝,明黄色的黄马褂是特赐给有军事功劳者、对皇家有功劳者、或者武艺高强的军人与精于打猎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明黄色的黄马褂。

是满族人的衣装

马褂是清朝官员制服的一种,在《清朝通典》内长与坐齐的褂子称为行褂,设计上方便骑马时穿着。满清皇帝的制服分为朝服、龙袍、常服褂、行褂、常服袍、行袍。行褂比常服褂短。满清官员的制服分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几种。当中行服是出外时所穿,而马褂(亦称为“行褂”)即行服的一种。据《大清会典》定制,清朝皇帝、王公大臣及文武品官的行褂形制相同,但以面料的颜色区分等级。皇帝和亲王色用石青,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等色用明黄。在八旗之四正旗中,除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副都统之行褂色各如旗色外,正黄旗副都统的行褂为金黄色。

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著者的阶级有关,当中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皇帝、亲王的常服行褂则用石青色。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民国元年十月初三)。男子常礼服采用中西两式,即《服制》中所指的甲乙两种。《服制》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在台湾,参加正式传统宗教祭典时,主祭、陪祭者多会穿着马褂。近年来参加佛教式丧礼的家属由传统披麻戴孝改为穿着黑色马褂。

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

相关

  • 无神论者的赌注对宗教的批评 · 自由思想反教权主义 · 反宗教虚构宗教无神论者的赌注,因迈克尔·马丁(英语:Michael Martin (philosopher))发表在他1990年出版的书《无神论:哲学的正信》中而
  • 元谋人元谋人(学名: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又称元谋猿人或元谋直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
  • 太太妻,是男女婚姻中对女性配偶的称谓,与夫相对应。台湾话中将妻子雅称为牵手,清国初年台湾文献记载台湾原住民族、平埔人称妻为牵手,后受台湾不同族群广泛使用,向外人谦称自己配偶;而
  • 摩加迪沙摩加迪沙(阿拉伯语:مقديشو‎,罗马转写:Maqadīshū;索马里语:Muqdisho;英语:Mogadishu,意指“国王的宝座”),当地人也常以旧名哈马(Xamar,早期拼音为Hamar)称呼之,中国古称木骨都束,是
  • 詹姆斯·艾利森詹姆斯·帕特里克·艾利森(英语:James Patrick Allison,1948年8月7日-),美国免疫学家,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部主任暨免疫治疗平台行政主任,2018年与本庶佑一同获得诺贝尔生
  • 突厥蔷薇突厥蔷薇(学名:)也经常被称为大马士革玫瑰或大马士革蔷薇(Damask rose,或the rose of Castile),为蔷薇科蔷薇属下的一个杂交种,亲本为法国蔷薇()与麝香蔷薇()。进一步的DNA分析表明,腺果
  • 里士满 (英国)里士满,英国北约克郡集镇,位于斯韦尔河畔,为里士满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美加等国众多以里士满命名的地名皆源于英国里士满。
  • 陈嘉树陈嘉树(1781年-1841年),字玉亭,号仲云。江苏仪征籍,居江苏扬州。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道光二年(1822年),传胪,授翰林院编修,迁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后担任广东盐运使署按察使、布政使,严
  • 马修·博尔顿(Mary Robinson,死于1759年)安妮·鲁滨逊(Anne Robinson)安妮·博尔顿(Anne Boulton)马修·鲁滨逊·博尔顿(Matthew Robinson Boulton)(Matthew Boulton)克里斯蒂安娜·博尔顿·皮埃尔
  • 文化宫站 (无锡)坐标:31°29′31″N 120°17′11″E / 31.49183°N 120.28651°E / 31.49183; 120.28651文化宫站位于无锡市滨湖区五湖大道和观山路交叉口,是无锡地铁1号线由北向南的第22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