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摩·海赫

✍ dations ◷ 2025-10-03 12:10:45 #1905年出生,2002年逝世,二战狙击手,芬兰军事人物

席摩·海赫(芬兰语:Simo Häyhä,1905年12月17日-2002年4月1日)是一位已故芬兰陆军狙击手,被苏联部队称为“白色死神”(俄语:Белая Смерть;芬兰语:Valkoinen kuolema)。

原本是农民兼猎人的海赫于1925年开始服兵役,接着加入芬兰志愿民兵白卫队(英语:White Guard (Finlan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赫于1939年至1940年在冬季战争的柯拉战役中对抗苏联红军,用SAKO M/28-30步枪和KP-31索米冲锋枪创下505名至542名经确认的击杀记录。1940年3月6日,海赫脸部中弹重伤昏迷,等他清醒时柯拉战役已经结束。

战后他改当驼鹿猎人与育犬员,并在芬兰小镇鲁奥科拉赫蒂度过晚年。2002年4月1日,海赫于哈米纳一所退伍军人护理之家逝世,享年96岁。

席摩·海赫于1905年12月17日出生在芬兰大公国维堡省劳特耶尔维(今属芬兰南卡累利阿区)。他生在一个传统信义宗农村家庭,在家中八个孩子里排行第七,绰号“Simuna”。海赫是一位农民兼猎人,长期待在野外让他打好了射击底子。他在17岁时加入当地保卫队,进一步锻炼了射击能力,并于21岁时成为芬兰志愿民兵白卫队(英语:White Guard (Finland))的一分子:88。1925年,海赫加入芬兰军队,在雷沃拉(英语:Roshchino, Leningrad Oblast)(Raivola,今俄罗斯的罗西诺)服一年的兵役,服完兵役时海赫已升上下士。海赫在维堡省的射击比赛中屡获佳绩。据报导,他家中摆满了射击比赛的奖杯:8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于1939年至1940年间爆发冬季战争,海赫在其中的柯拉战役担任芬兰陆军第34团第6连的狙击手,对抗苏联红军。海赫全身穿着白色迷彩服,在介于−40 °C(−40 °F)至−20 °C(−4 °F)间的低温作战。由于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1930年代对军事人才进行大整肃,红军的秩序混乱,且在大多数战役中,苏联军队都没有分发到白色迷彩服,使得芬兰方的狙击手能轻易发现他们:145-146。

海赫使用的步枪是白卫队发放的芬兰国产步枪SAKO M/28-30。该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的变型,身高偏矮、高160公分的海赫与之搭配得很好:79-80。他只使用枪身上的铁制照门与准星。因为不使用瞄准镜,所以他不需要像有使用的狙击手一样抬头对准瞄准镜,从而缩小自身轮廓,大幅降低暴露及中弹的几率。不使用瞄准镜还让他从不用担心日间作战时会被阳光暴露自己的位置,因为瞄准镜会反射光源,很容易暴露狙击手的位置。海赫不熟悉其他步枪,所以不愿意换用苏联的步枪(如m/91-30 PE或PEM):79-80。海赫经常在他的狙击点前方堆起雪堆来隐蔽身体,同时减少步枪开火时扬起的雪:79-80。他在狙击时还会将雪含在口中,避免呼出的热气暴露行踪:79-80。据传,海赫的狙击距离最远达450米。

在不到100天内,海赫平均每天击杀5名苏联士兵:44-45:167:117-118。1939年12月21日,海赫创下他的单日最高击杀数,共杀了25人。当时狙击手的击杀数需要狙击手自己计算,战友也要予以确认才算。据书籍《白色狙击手:席摩·海赫》()的资料,海赫用M/28-30狙杀了259名苏联士兵。然而,由于被狙杀者都在苏联方,导致海赫的实际狙杀数无从考证。1940年2月17日,海赫获所属单位的指挥官A·斯文松(A. Svensson)颁发“荣誉步枪”。另外,海赫也是KP-31索米冲锋枪高手,且他在冬季战争期间的击杀数大多来自这把枪。被问到他是如何成为如此厉害的射手时,海赫回答道“多练习”。

海赫令苏联军闻风丧胆,苏联军称他为“白色死神”(俄语:Белая Смерть;芬兰语:Valkoinen kuolema)。苏联军使用反狙击手战术(英语:Counter-sniper tactics)和炮击等,努力想杀掉海赫。一次,有一枚炮弹落在海赫的狙击点附近,让他受了点轻伤。1940年3月6日,海赫在一场近距离突击战斗中被红军的一枚爆破子弹(英语:High-explosive incendiary/armor-piercing ammunition)击中左下颚,重伤昏迷。他到3月13日才逐渐清醒过来,刚好与柯拉战役结束同一天。海赫的伤口共开了26刀。多年后,海赫表示,他在被击中的当下仍拾起他的步枪击杀了那名射中他的苏联士兵。战役结束后不久,芬兰陆军元帅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将他从下士直接晋升为少尉,是芬兰军事史中晋升最快的军人。他还获得自由十字勋章、自由勋章和柯拉战役十字勋章。据统计,海赫在冬季战争共击杀了505名至542名敌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杀数最多的狙击手。

中弹后的海赫失去了下颚大部分的功能,且左脸颊也没了。不过他伤势痊愈的状况甚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成为成功的驼鹿猎人与育犬专家,还曾与前芬兰总统乌尔霍·吉科宁一同打猎一天:79-80。海赫故乡的邻居送给他一座农场,其位在芬兰东南方靠近俄罗斯边界的小镇鲁奥科拉赫蒂。海赫在农场里盖了一栋小房子,度过晚年。2000年,海赫住进哈米纳的一所退伍军人护理之家,并于隔年加入屈米残疾退伍军人协会。《赫尔辛基日报》采访海赫时问他是否对于那些枪下亡魂感到内疚,海赫回答:“我不过只是尽责地做到交代我做的事”。他也曾说过,“打仗不是一次愉快的经验,但我们不上战场的话,那谁来保护这片土地?”2002年4月1日,海赫于退伍军人护理之家逝世,享年96岁,遗体葬于芬兰南卡累利阿区的鲁奥科拉赫蒂。海赫是芬兰人眼中的战争英雄,在芬兰还有一座席摩·海赫博物馆。

有不少人努力想找到海赫的枪。据推测,海赫中弹后将步枪遗落在战场上。至今,海赫的枪仍未寻获。2018年3月,海赫伤后撰写的回忆录首度被公开。他的生平事迹曾改拍成电影《白色死神》(),由大卫·麦克艾洛伊(David McElroy)执导。海赫也是瑞典力量金属乐团萨巴顿收录在专辑《纹章(英语:Coat of Arms (album))》的一首歌曲《白色死神》()的灵感来源。

除另行注明外,以下资料皆为英文。

相关

  • 顶点在几何学中,顶点是2条或以上的边、超边、线、线段或曲线等数学对象的交会点。在这个定义之下,多面体或多边形中由2条边或棱所交出的角或顶角其端点称为一个顶点。在抽象几何学
  • 新喀里多尼亚面积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新喀里多尼亚(法语:Nouvelle-Calédonie),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是法国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个特别集体(Collectivité sui ge
  • 纪梵希法国巴黎 3 Avenue George V纪梵希(Givenchy),一法国时装品牌,由时装设计师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于1952年成立,主营高级服装定制、成衣、鞋履、皮革制品及饰品
  • 西亚西亚,或称西南亚(英语:Southwest Asia,阿拉伯语:غرب آسيا‎),指亚洲的西南部,和中东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不过,中东是一定义不清的区域,包含非洲国家埃及,而西亚则是纯粹的地理学
  • 台22线台22线 楠梓-高树,别称旗楠公路,是台湾的一条东西向省道,起于高雄市楠梓区,终至屏东县高树乡,全长为34.500km 。本路线原为 县道188号左营-高树线,全长49.149公里。1993年台湾公路第
  • 国际音标表以下给出国际音标表。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和维护的标准化标音系统。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
  • 东京府东京府(日语:東京府/とうきょうふ〔とうきやうふ〕 Tōkyō fu */?)是日本曾存在的一个一级行政区,为今日东京都之前身。存续期间为1868年(庆应四年、明治元年)至1943年(昭和十八
  • 顶囊蕨见内文顶囊蕨(学名:Cooksonia),又名库氏裸蕨、库克逊蕨、光蕨,是一属已灭绝的原始陆生有胚植物,也是最早期的有胚植物之一,最早出现在古生代志留纪。其残体的化石常被发现于浅海或
  • 秦银河秦银河(1951年8月-),河南宝丰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军衔,主任医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秦银河196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自第三军医大
  • 意土战争意土战争,土耳其称为的黎波里战争(Trablusgarp Savaşı),是一场于1911年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战争爆发于1911年9月,至翌年10月结束。统一后的意大利王国渐渐涌现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