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爵十字军

✍ dations ◷ 2025-07-10 02:30:55 #诸爵十字军

圣地地区 (1095年-1291年)

1291年后

北方十字军

民间十字军(英语:Popular crusades)

对抗基督徒

对抗奥斯曼

收复失地运动

诸爵十字军(法语:Croisade des barons;匈牙利语;báró Keresztes)或称男爵十字军,也称1239年十字军东征,由时任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发起,并在1234年到1241年期间广泛展开,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罗马教廷权威的巅峰,即“使十字军完全成为一项普世、基督徒们的事业”。格里高利九世号召法兰西、英格兰和匈牙利在内的诸多贵族们在中东发起十字军圣战,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战果。参战者大多是男爵,本次十字军也是少数几次没有国王或以上级别的封建领主参与,最高级别贵族领袖被认为是当时的勃艮第公爵,即于格八世。

尽管史学界普遍认为本次十字军没有取得任何光荣的军事胜利,但它仍巧妙地通过外交、军事压力等手段,成功使阿尤比穆斯林王朝内乱;在外交条约上,甚至取得相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中更多的领土让步。数年以后,男爵十字军成功使耶路撒冷王国领土恢复到自1187年以来的最大规模。

此外,诸爵十字军东征经常被认为与拉丁帝国皇帝鲍德温二世的国事访问及小部分十字军驻扎靠近君士坦丁堡的重镇乔尔卢卢有关。这被认为是教宗格雷戈里九世曾经短暂试图将圣战目标从穆斯林手中解放圣地转向保护拉丁帝国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免受东正教徒的侵害(参见东西教会分裂)。

尽管有相对丰富的史料,但直到近代,对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相关学术研究一直很有限,部分原因是因缺乏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另一方面,尽管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在组织诸爵十字军过程中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位教宗都更进一步创造基督教团结的理想,但事实上因为十字军领导层的分裂,这次十字军其实并没有表现出一个“统一基督教徒们的行动”或“单独的个体”来映衬。

1229年2月,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结束时,腓特烈二世和卡米尔签署为期10年的停战协议。在兵不血刃情况下,腓特烈独自使用外交手段,获得包括耶路撒冷、拿撒勒、西顿、雅法和伯利恒在内的领土控制权。然而,该条约将于1239年到期,这实然危及基督徒们对这片领土的控制。此外,其实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在当地基督教领袖中非常不受欢迎,因为被逐出教会的腓特烈,使他们丧失同西欧同宗的话语权,而且腓特烈与他们的穆斯林敌人结盟,企图为霍亨斯陶芬王朝夺取圣地的控制权,而不是将领土归还给旧耶路撒冷王国的当地贵族们。因此,在1234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宣布将组织一个新的十字军东征在1239年抵达耶路撒冷,以确保基督教对圣地的控制。

为了使这次十字军运动得到普及,教宗格里高利责成所有的基督徒均有义务参加十字军布道,目的是为祈祷圣战结果功成。同时也呼吁基督徒们为圣战事业捐款,这项筹款运动持续近十年。相应的布道运动取得不同国家相应,如;亚平宁半岛诸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都对格里高利的十字军东征表现出热情,而在匈牙利也有相当的贵族和教会行政更加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儅中。英格兰和法兰西的骑士和贵族们也支持教宗事业。

直至1235年12月,格里高利曾多次尝试将这次计划中的十字军从圣地改道,转而打击巴尔干半岛的天主教异端(东正教)在拉丁帝国环的传播。他也曾经试图将十字军东征完全转移到拉丁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但最终没有成功。比如以匈牙利国王贝拉一世为首的军事精锐就拒绝前往君士坦丁堡与试图光复拜占庭帝国的约翰三世及其盟友保加利亚沙皇伊万-阿森二世作战。1239年夏天,匈牙利国王贝拉允许拉丁帝国推定继承人考特尼的鲍德温(即之后的鲍德温二世)军队进入匈牙利边境,但再次拒绝与鲍德温一起前往君士坦丁堡与异端作战。同时,教宗格里高利给匈牙利的多米尼克教长写一封信,要求他在帝国境内宣道,并把十字军对耶路撒冷的誓言换给那些前往君士坦丁堡的人,以换取宽恕。1241年2月,教宗宣布将对每一个参加十字军的战士以及任何为十字军捐款的人们给予最大的宽恕,同年,格雷戈里下令将在匈牙利征收捐款转用于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军事行动。

1235年,格里高利号召法兰西的十字军战士前往君士坦丁堡而不是圣地作战。考特奈的鲍德温首先到达君士坦丁堡,其他欧洲骑士和贵族则向耶路撒冷进军。12月16日,教皇命道明会教士科代之威廉在拉丁帝国境内宣教,以求顺利进行十字军东征。香槟公爵西奥巴德因为需要获得教宗的支持而响应圣战号召,但他始终拒绝为耶路撒冷减免誓言,1238年12月,西奥巴德从格里高利那里得到向耶路撒冷进行十字军东征的资金同法国的男爵们及其他基督教军事团体分别前往圣地,英格兰的男爵们,如康沃尔的理查德和蒙福特的西蒙也分别在一年后到达。在那里他们面临军事上的失败,但取得外交上的成功。

西奥巴德的主力部队约有1,500名骑士,其中包括几百名来自纳瓦拉的骑士。勃艮第公爵休四世、蒙福尔伯爵阿莫里六世、法兰西王国宫相罗伯特·德·考特奈以及布列塔尼的公爵彼得一世也组织一部分军队,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些次级的伯爵。此为本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部队之一。西奥巴德大部分圣战军队于八月份从法国马赛港出发,一小部分则从神圣罗马帝国于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出发。西奥巴德的军队并于9月1日到达阿克里与曾经在地中海因风暴失散的另一队十字军会师。在阿克里,他同当地的基督教权贵在当地议事堂里举行祈祷及作战会议。期间,另一队来自塞浦路斯的十字军队伍也加入西奥巴德公爵的部队。

西奥巴德在气候宜人的阿克里度过并休整两个月时间,他还在那里为远在纳瓦拉的夫人写一首诗。最终在11月2日,约4000名骑士向阿斯卡隆进军,在那里他们建造一座圣战进攻桥头堡(值得一提的是,选址是在数十年前被萨拉丁摧毁的一座城堡旧址之上建造)。

此时,布列塔尼公爵同指挥官拉乌尔将其部队兵分两路,各自在穆斯林商队可能经过的路线埋伏等待,这支商队通过情报得知正沿着约旦河向大马士革方向移动。随后彼得的军队随后在一座穆斯林的城堡外与该商队爆发冲突,在经过一番战斗后,他召唤吹响号角拉乌尔的另一支军队前来增援。随后穆斯林迅速被击溃,逃入城内。彼得的部下紧跟在后面,杀害一些穆斯林并俘获一些俘虏,还夺取战利品和食物。

年轻公爵在那此的小胜,很快会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显得黯然失色;当全军于1239年11月12日到达雅法时,有一部分军官想独立进行突袭。这支抗命队伍的首席指挥官是巴尔的亨利、蒙福尔的阿莫里和勃艮第公爵休,同时还有四个主要地方领主,即:布里安的瓦尔特、西顿的巴利安、阿尔苏夫的约翰和蒙贝利亚德的奥多。这支独立队伍有大约400到600名骑士,他们不顾西奥博尔德、布列塔尼的彼得以及所有三个圣战军团(即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日耳曼骑士团)的领导人阻拦,擅自将军队从主力军中分离出来。

这支分离的队伍在沙漠中行马走一整夜,其中一部分人很快于次日在加沙城与敌军鲁肯·丁·希哈维指挥的一支埃及部队交战,而在西奥博尔德的部队赶到救援之前,这支队伍就被酣畅淋漓击败;其中亨利被杀,阿莫里也沦为被俘的几百名十字军中一员。随后,全军决定战略性撤退,暂时回到阿克里休整。

在加沙之战后约一个月左右,因外约旦的安·纳西尔·达乌德保护商队被彼得夺取,他因为愤怒而向耶路撒冷进军以作报复,而耶路撒冷城却基本没有设防。耶路撒冷的军队退往最后据点——大卫塔坚守一个月后,守军向达乌德名义上投降,但条件是要保证其军队要安全抵达安卡城而不对其迫害。这是自1229年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以来,耶路撒冷城首次落入穆斯林手中。

相关

  • 玉篇《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的一部声韵学方面的字书,共30卷。《玉篇》之体例仿《说文解字》,共分542部,讲文字声韵,疏隶变之流。封演《闻见记》宣称《玉篇》共16,917字。《玉篇
  • 埃赫塔顿阿玛纳(英语:Amarna)埃及古都。即泰尔埃尔阿马那,位于今之明亚省。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阿肯那顿法老统治时期在此建都并由底比斯迁都于此,得名意为“阿顿神德泽所被之地”。该地位于
  • 东京快车坐标:9°00′S 159°45′E / 9.000°S 159.750°E / -9.000; 159.750 在瓜达康纳尔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常在夜间以高速驱逐舰突破美军的封锁,向瓜岛输送兵力及物资。美国海军对
  • 约瑟夫·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德语:Joseph Alois Schumpeter,或译为熊彼德,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奥地利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
  • 法国内政部 政治主题法国内政部(法语:Ministre de l'Intérieur,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
  • 原画原画是动画、电子游戏制作过程中由手绘的描述角色关键造型、动作的画,用于加工后期作品。原画在动画制作的分工制度中指,由手绘构成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描绘动画关键处或动作起始
  • 马丁·祖尔马丁·祖尔(捷克语:Martin Dzúr,1919年7月12日-1985年1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部长。
  • 董每戡董每戡(1907年6月30日-1980年2月),幼名国清,学名华,笔名每戡,浙江温州人,中国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1907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潘桥乡横屿头村(今属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毕业于
  • 纽约大学法学院坐标:40°43′50″N 73°59′58″W / 40.7305°N 73.9995°W / 40.7305; -73.9995纽约大学法学院是美国纽约大学下属的法学院,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创建于1835年,是纽
  • 潘光祖潘光祖(?-1634年),字义绳,号海虞,陕西临洮府狄道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陕西乡试解元,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科进士。崇祯元年二月由南京吏部主事升验封司郎中,历官至山西右参议,升副使,性清介,执法不挠。巡按某有所属,光祖不从,某衔之,会流贼入境,光祖亲冒矢石,督军力拒,贼败走,巡按以招降之误劾其纵贼,被逮。光祖自以无罪,耻对狱吏,绝食而死,晋民悲之,立祠以祀。有《舆图备考》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