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aBHsub4/sub
✍ dations ◷ 2025-09-27 09:45:58 #NaBH<sub>4</sub>
硼氢化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分子式NaBH4。硼氢化钠为白色粉末,容易吸水潮解,可溶于水和低级醇,在室温下与甲醇迅速反应生成氢气。在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中硼氢化钠常用做还原剂。通常情况下,硼氢化钠无法还原酯,酰胺,羧酸及腈类化合物,但当酯的羰基α位有杂原子存在时例外,可以将酯还原。在与硼氢化钠接触后可能会有有咽喉痛、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眩晕、眼结膜充血、疼痛等不良症状。应储藏在阴凉、干燥的仓库中。防潮、防震,不可与无机酸共同储藏或运输,远离热源及易燃物品。硼氢化钠是由 H. C. Brown 和他的导师Schlesinger 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发现的。当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硼烷和一氧化碳络合物的性质,但却发现了硼烷对有机羰基化合物的还原能力。由于当时硼烷属于稀有物质,因此并没有引起有机化学家的重视。硼烷化学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美国国防部需要寻找一种分子量尽量小的挥发性铀化合物用于裂变材料铀235的富集。硼氢化铀U(BH4)4符合这个要求。该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用到氢化锂,然而氢化锂的供应很少,于是便宜的氢化钠便被用来作原料,而硼氢化钠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后来,因为六氟化铀的处理工艺问题得到解决,国防部便放弃了通过硼氢化铀来富集铀235的计划,而Brown 的研究课题就变成了如何方便地制备硼氢化钠。Army Signal Corps公司对这个新化合物的野外就地制备大量氢气的用途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的工业化研究,产生了后来工业生产硼氢化钠的工艺:产物是两种固体。用醚类溶剂重结晶得到纯品硼氢化钠。除了上文提到的那种方法,现在还有其他的制备方法:硼氢化钠给有机化学家们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温和的还原醛酮类物质的手段。在此之前,通常要用金属/醇的办法来还原羰基化合物,而硼氢化钠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醛酮羰基的还原,生成一级醇、二级醇。还原步骤是先把底物溶于溶剂,一般是甲醇或者乙醇,然后用冰浴冷却,将硼氢化钠粉末加入混合物搅拌至反应完全即可。反应过程可以用薄层层析监测。如果溶剂不是醇,那么需要另加甲醇或者乙醇一同反应。硼氢化钠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还原剂,所以在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化学选择性,只还原活泼的醛酮羰基,而不与酯、酰胺作用。硼氢化钠亦可用作醛类、酮类和酰氯类的还原剂,制造硼氢化钾的中间体,制造乙硼烷和其他高能燃料的原料,用作塑料工业的发泡剂,造纸工业含汞污水的处理剂、造纸漂白剂,以及医药工业制造双氢链霉素的氢化剂。
相关
- 病人患者,又称病人、病者和病患,是指医疗服务的接受者,大多用来指罹患疾病、或身体受到创伤,而需要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治疗的人;动物如遇到相同状况,也可以患者称之。但是对于不用接受
- BMD印度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英语:Indian Ballistic Missile Defence Programme,BMD)是由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DRDO)主导的印度反弹道导弹项目。至今,该项目已衍生三种反导系统,包括大
- The Times《泰晤士报》(英语:The Times),英国的一份于全国发行的综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称《伦敦时报》。《泰晤士报》隶属于
- 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简称DMSO),是分子式为(CH3)2SO的化学物质。其为一无色液体,并为重要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它可与许多有机溶剂及水互溶。二甲基亚砜具有极易渗透皮肤
- 疒疒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〇四个(五划的则为第十个)。中文中,疒部归于五划部首。疒部通常是从左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疒部
- 白银白银可以指:
- 龙萨比埃尔·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又译作龙萨,1524年9月11日-1585年),法国诗人。十九岁时成为了一名神职人员。在这位本来一心侍奉神的少年情窦初开的时候,出于对美丽的卡桑德
- 吴国雄吴国雄(1943年3月20日-),中国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出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4,5-二氢乳清酸4,5-二氢乳清酸(英语:4,5-Dihydroorotic acid),或者简称二氢乳清酸(英语:Dihydroorotic acid)是一种乳清酸衍生物,是嘧啶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
- 阿拜多斯阿拜多斯(Abydos,阿拉伯文:أبيدوس,希腊文:Άβυδος),位于26°10' N,在今埃及索哈杰省境内。该地名为希腊语,起源于古埃及地名“阿卜拉”。1857年法国考古学者马里埃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