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旧城

✍ dations ◷ 2025-10-03 20:46:50 #中华民国国定古迹,凤山县旧城

凤山县旧城,又称左营旧城,位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由于清代左营地区划归凤山县管辖,故称为凤山县城,原先为土城。现今看到的旧城(石城)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土城改建,道光6年(1826年)完工。由于后来林爽文(1786年)事件时,于南部呼应起事的庄大田势力攻破凤山县城(土城),之后官署等遂移往埤头街(今凤山区)又盖了一座凤山县新城,因此相对于“新城”,左营旧城就被称为“旧城”。左营旧城在台湾的筑城历史中,具有许多特殊之处。

东门、南门、北门及城墙、护城濠及北门外之镇福社及拱辰井现为国定古迹。民国100年,位于左营中正路及左营大路中之三角公园内的城墙遗迹与西自助新村内的西门段城墙遗构被当时的行政院文建会(后改为文化部)指定,纳入国定古迹范围。民国103年3月,西自助新村拆除过程中发现西门城门座以及城墙遗迹,并于103年5月提报至文化部,请其审议指定为国定古迹凤山县旧城范围。

除了荷兰人盖的几座红毛城外,台湾的第一座中式城池即为凤山县旧城,可谓台湾城池之祖。而凤山县旧城不但是台湾第一座土城,也是第一座石城;另外,第二次筑城时将一座孤立的山峰(龟山)圈围在城内,并在北门左右两侧设置泥塑门神,在清代台湾的县城中都是唯一的例子。环顾清代在台湾所筑之城池,除恒春古城外,当属凤山县旧城保存最为完整。

左营因位于高雄海防要冲,深具战略优势,加上左营有龟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郑时代在此设左冲(左营),以与右冲镇(今右昌)相呼应,这也是现今地名“左营”的由来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被收为大清版图,同样看重左营的战略地位,将凤山县治设在当时兴隆庄(今左营旧城),并陆续设置文庙、县署等,使其渐具规模。但清初时为防变乱难平,台湾采取被盗贼攻占也容易收复的不筑城政策,故一直未筑城墙。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为有朱一贵在台湾南部举事,首先攻破凤山,导致兴隆庄县署残破不堪。为求自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知县刘光泗就在兴隆庄以土埆建筑了台湾第一座土堡,左倚龟山,右连蛇山,外港壕垫,设东西南北四门。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城墙外加筑刺竹三重,仍感不足,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在四座城门侧增建炮台各一座。

现在所见的石城,是历经许多事件冲撞后的转变。首先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中部发生林爽文事件,其南部的党徒庄大田响应,二度攻破县城。在连年战火的摧残之下,这座土城早已面目全非。此时地方官员以为凤山城倚山而建,易攻难守,又觉旧县城多兵灾,为不祥之地。于是乾隆五十三年乱平之后,负责重新评估台湾防御工事的福康安,遂将凤山县治迁往当时已相当繁荣的埤头街(今凤山区)。唯埤头也不平静,迁治未改变凤山县的治安。

乾隆六十年,当地人士陈周全与陈光爱兴兵,虽为理番同知朱慧昌平定,但嘉庆十年(1805年),自封“镇海威武王”的海盗蔡牵、吴淮泗又攻陷埤头街县城。翌年,官员与民间舆论都觉得还是旧县城好,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想将凤山县治搬回旧城,但因旧城已大多残破,若欲重建新城则财力不堪负荷而未成。直到道光四年(1824年)杨良斌之乱再起,居民大为恐慌,乃思迁回兴隆里旧城。于是知府方传穟乘机倡议官民捐资,集资十四余万银元(民间捐献约七成五),由知县杜绍祁为督建,就地取材,以咾咕石及三合土为主,城池范围有所变更,舍去蛇山,全围龟山在城内(所谓放蛇围龟)。于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十五日兴工,分四组对(拼)场施工,道光六年八月十五日一座崭新的石城落城,在当时的台湾,仅有彰化县的砖城,可与相比,谓可傲视全台。

旧城石城建妥后,因埤头街新城居府城、屏东平原间交通孔道,较为繁荣,户口繁盛达八千户之多,旧城则只有五百户,生活不便。又无巧不巧,知县杜绍祁却在这个当口得急病死亡。此一噩耗传出,众人指旧县城“煞气太重”,根本是不祥之地(注:“杜绍祁忽死……”此说有误,事实应为1826年(道光6年)杜绍祁未死,1827年(道光7年)杜绍祁升任福建台湾淡防分府凤山正堂,同年引疾归乡(江苏省常州府金匮县),讲学乡里,1850年(道光30年)寇至金匮县,杜氏拒绝逃离,高寿至76岁。)。因此主事者原先规划希望能迁移回旧城的凤山县官民又拒绝搬迁,只空留一座气派的石城,从此荒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廷准将县治迁回埤头街(今凤山区)新城,但延至咸丰三年(1853年)林拱变乱平定后,文武衙署才正式迁移埤头街。

根据文献资料推断城内建物,清领时期旧城内的重要公共建筑有:凤山县署、参将署、守备署、典史署等;寺庙有:慈济宫(大道公庙)、兴隆寺(观音亭)、龟峯岩(楼仔顶妈)、广济宫(王爷庙)、关帝庙、三山国王庙、开漳圣王庙、泗洲佛寺、伽蓝爷庙、山川坛、八蜡祠、火神庙、节孝祠、潮军义勇祠等,其中尤以慈济宫、兴隆寺、龟峯岩香火最为鼎盛。重要街道则有:县前街(又称大道公街)、下街仔、南门口街、大街、总爷口街、北门内街等六条,而以县前街最为繁荣。

日本统治初期,左营旧城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但随着军事南进政策的推展,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军将左营港(原名“万丹仔港”)建为军港,且在后劲设第六海军炼油厂。为了保护左营军港,居制高点位置的旧城及龟山,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时被画为军区,将旧城内的左营庄役所、寺庙、旧城教会,及居民五十余户,全部强制迁出,导致城内文物荡然无存。

战后,国民政府还是把旧城之北门、东门及龟山画为军区,并在城内设置海光三村、胜利新村与东自助新村三处眷村(北门内旧城巷则未以新村命名)。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八月十九日,内政部公告,含东门、南门、北门及城墙、护城濠及北门外之镇福社和拱辰井为一级古迹,目前左营旧城的外观是于1991年3月修复完工的。

凤山县旧城形式左倚龟山,右连蛇山,整座城池大约呈东北-西南走向。


城门共四,分别为北门“拱辰门”,南门“启文门”,东门“凤仪门”,西门“奠海门”。

2015年文化部提出“再造历史现场”的专案计划,强调有形文化资产价值必须加以延伸。高雄市政府提出以左营“凤山县旧城”为核心的“见城计划”,以再现历史文化空间场域为目标,透过“重建台湾第一石城”、“缝合龟山串接莲潭”、“历史堆叠城市考古”、“旧城门户重塑再造”、“贯穿古今散步旧城”五大计划,重建并重见旧城历史现场。该计划已获文化部核定,预计要以8年、20亿经费重现国定古迹左营旧城历史现场,包括旧城残迹修复、引水恢复护城河旧貌景观、“南门”连结城墙等,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资产计划。* 见城馆是“见城计划”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馆内以模型结合光雕投影,运用当代最夯的AR、VR扩增实境技术展示历史现场,动态模型展台8分钟演绎旧城三百年风华。

相关

  • 腓尼基人腓尼基(腓尼基语:
  • LibriVoxLibriVox 是一个公有领域有声书籍的免费数字图书馆,其有声书由志愿者朗读录制。自2007年以来,LibriVox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有声书出版者。LibriVox的目标是”使所有公共领域
  • 亚门亚门(Subdivision或Subphylum) 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它一般位于门和纲之间,但有时亚门和纲之间会加总纲。植物的亚门分类拉丁文名称字尾为-phytina,真菌的字尾为 -mycotina,动物
  • 乔治·勃兰特乔治·勃兰特(瑞典语:Georg Brandt,1694年6月26日-1768年4月29日)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钴元素的发现者。勃兰特出生于瑞典西曼兰省欣斯卡特贝里教区的里达尔许坦。母亲是Katarina
  • 约翰·额巴迪·韦斯特伍德约翰·额巴迪·韦斯特伍德(英语:John Obadiah Westwood,1805年12月22日-1893年1月2日),英格兰昆虫学家、考古学家,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于牛津过世。部分列举
  • 流媒体流媒体(英语:Streaming media)是指将一连串的多媒体数据压缩后,经过互联网分段发送数据,在互联网上即时传输影音以供观赏的一种技术与过程,此技术使得数据数据包得以像流水一样发
  • 断层断层是一种分开两种进行相对运动的岩体的岩石破裂面。断层通常出现在地壳活动频繁的区域,并与地震、海啸等天灾有关联性。断层通常集体出现;他们大小不等,大的断层可纵贯整个岩
  • 孟买南区孟买南区,印度孟买最南面的部分,包括孟买市中心和邻近的商业区。这是全印度最富裕的城市区域,拥有该市的大部分精英分子。在地理上,孟买南区位于撒尔塞特岛南面的顶点。尽管孟买
  •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英文:Adverse Selection),为微观经济学、危机管理等领域的术语,有时会被概括为“劣胜优汰”。例如在保险业界中是指根据平均疾病风险设定的费率下,因平均疾病风险大于低
  • 人民民主人民民主(英语:People's democrac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的一种政府形式)中的一个理论概念,它在理论上允许多个阶级、多个阶级相互联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