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dations ◷ 2025-07-21 05:48:5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英语:Keynesian economics),或凯恩斯主义(英语:Keynesianism),凯恩斯理论(英语:Keynesian theory),是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总体经济学,与以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个体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这与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依定律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新兴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假设和理论中的问题日益明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较早察觉到这些问题的思想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依定律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

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

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正式提出总体〈宏观〉经济学观念。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抵销短期经济循环对于人民就业及所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凯恩斯的理论是在1930年代提出,当时为大萧条时期,不仅有长期与大量失业问题,也有通货紧缩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已无法刺激经济复苏,凯恩斯因此认为要以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大萧条。但是凯恩斯的政策同时也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因此也成了质疑与争议的焦点。凯恩斯认为,为了降低严重的失业问题,财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经济复苏了,生产、就业及所得自然会增加,也将增加政府的税收,届时财政赤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凯恩斯不认同古典经济主义的自由放任态度。凯恩斯认为人民会因为经济萧条及失业而受苦,凯恩斯说了一句名言:“长期来看,大家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薪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劳动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率)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新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可以通过增加税率达成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20世纪后期开始诸多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显示凯恩斯的理论有过于简化和低估的因素,形成理论的漏洞:

相关

  • 司马贺赫伯特·亚历山大·赛门(英语: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汉名为司马贺,美国著名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
  • 果冻果冻(又称啫喱、明胶点心、吉利丁点心,英语gelatin dessert,jelly)是一种西方甜食,呈半固体状,由食用明胶加水、糖、果汁制成。市面出售的果冻有已经凝固成形的,也有需要食用者自行
  • 红磨坊红磨坊(法语:Moulin rouge),位于法国巴黎十八区皮加勒红灯区,靠近蒙马特,是建于1889年的一个酒吧,与巴黎奥林匹亚音乐厅同属于约瑟夫·欧勒。皮加勒红灯区是一个具有18世纪风貌的街
  • 杨元喜杨元喜(1956年7月-),中国大地测量学家。出生于江苏姜堰。籍贯江苏姜堰。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系大地测量专业,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
  • 鲸目 Cetacea鲸下目 (学名:Cetacea)旧称鲸目,是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包含了大约八十多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动物,即鲸鱼﹑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齿鲸(Odontoceti)及须鲸(My
  • 1787年公元前1780年,最后的猛犸象在弗兰格尔岛灭绝,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狩猎。
  • 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著名木版画,于1832年出版,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它描述巨浪威胁神奈川冲(神奈川外海)的船只,与该系列的其它作品一样,以富
  • Amphipsocidae见内文双
  • 命名名称(或名字)即对一切事物,概念,感觉给定的标签,以便区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个体,分为人名和事物名称。姓名为姓氏和人名的合称,雅称“尊姓大名”。事物名称指对自然界一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第一任院长由何新贵院士担任,现任院长为高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由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