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复兴式

✍ dations ◷ 2025-07-18 21:25:55 #歌德复兴式
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始于1740年代的英格兰。19世纪初,当时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筑,但崇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人则试图复兴中世纪的建筑形式。哥特复兴运动对英国以至欧洲大陆,甚至澳洲和美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哥特式的复兴与中世纪精神(英语:medievalism)的兴起有关。在英语文学,哥特复兴式建筑和古典浪漫主义被视为促成了哥特小说流派。哥特式建筑被普遍认为是始于1140年的巴黎圣但尼圣殿,终结于16世纪初亨利七世礼拜堂。不过,哥特式建筑并没有完全消失,仍残留在当时正进行的大教堂建筑项目,以及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等地的乡郊地区教堂建筑项目,如1646年在博洛尼亚,巴洛克建筑师卡罗·拉伊纳尔迪为始建于1390年的圣白托略大殿兴建的哥特式拱顶(完成于1658年)。同样地,17世纪后期哥特式建筑在市区如牛津和剑桥保存下来,如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的汤姆塔。18世纪中叶,随着浪漫主义崛起,具影响力的鉴识家对中世纪重新探索,从欣赏的角度研究特定的中世纪艺术,例如教堂建筑、皇家和名人墓碑、彩色玻璃和哥特式手稿;其他哥特式艺术却仍被视为野蛮和粗糙,如挂毯和金属制品。早期的哥特复兴,除了纯美学角度,亦渗入了民族主义,因为其复兴使人联想起民族的历史人物事迹。法国的新哥特式建筑始于1780年代后期的“英国热”。1816年,当法国学者亚历山大·德·拉博尔德称:“哥特式建筑自有其美丽”时,新哥特式对法国读者来说仍是新思想。1828年开始,塞弗尔产国营瓷器厂为德勒的路易-菲利普皇家小教堂生产印有珐琅绘画的平板玻璃,开始了法国新哥特式风格浪潮。1831年,维克多·雨果发表《巴黎圣母院》,哥特式的圣母院在这部深受欢迎的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雨果试图以其著作唤醒人们关注尚存的哥特式建筑,而不是要复辟哥特式建筑。同年,法国的新君主成立古迹总检查长一职,1833年由梅里美出任,后于1837年成为历史纪念碑委员会的秘书。该委员会在1840年指示维欧勒·勒·杜克检验韦泽莱的修道院。在此之后,维欧勒·勒·杜克开始复修法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罗克塔亚德城堡等。法国首个重要的新哥特式教堂,巴黎的圣克罗蒂德圣殿于1846年开始建造,其建筑师是来自德国的François-Christian Gau(1790年至1853年)。与此同时,在德国,要建成科隆大教堂的兴趣重新燃起。1820年代的浪漫主义运动下,建筑工作在1824年重新启动,标志着德国返回哥特式建筑。19世纪初,在浪漫民族主义影响下,日尔曼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都声称12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是源自其母国。当时的英格兰人称哥特式为“早期英格兰(Early English)”风格,隐含着哥特式建筑是英格兰人创造的意思;雨果于1832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启发,假如可以的话,爱护民族建筑如同国家。(Inspirons, s'il est possible, à la nation l'amour de l'architecture nationale.)”隐含着哥特式建筑是法兰西人的民族遗产;而在德国,1880年代完成的科隆大教堂,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被视为哥特式建筑巅峰之作。1820年代后期,仍然是少年的奥古斯都·皮然已为两名人设计哥特式奢侈品。他为皇家家具制造商Morel and Seddon为乔治四世的温莎堡设计哥特式装饰;他又从1828年起为皇家银匠Rundell Bridge and Co.设计银器,利用14世纪盎格鲁-法式哥特风格。1821和1838年间,皮然和他的父亲发表了一系列建筑图样,至今仍被哥特式复兴建筑师奉为圭臬。皮然最著名的建筑是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他于1836至1837年,以及1844年和1852年设计,古典风格派查尔斯·巴里一同设计。皮然设计外部装修及内部,而巴里则设计建设的对称布局。约翰·拉斯金在他两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补充了皮然的思想: 1849年的建筑的七盏明灯(英语: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和1853年的威尼斯之石(英语:The Stones of Venice (book))。约翰·拉斯金认为他在威尼斯找到他理想中的建筑,并称哥特式建筑比其他建筑优胜,又认为总督宫是“世界最重要的建筑”。在19世纪英格兰,圣公宗正经历以牛津运动形式出现的英国天主教(Anglo-Catholic)和仪式主义的思想复兴。当时,教会需要兴建大量教堂,以应付日益增加的人口。大学中正形成教会学运动,支持者认为哥特式是唯一适合教区教堂的建筑风格,尤其钟情于英式哥特建筑。法国维欧勒·勒·杜克是深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擅长复修建筑。他认为通过复修,可将建筑物提升到比初建成时更完整的境界。他将这理论应用到卡尔卡松城墙、巴黎圣母院和圣礼拜堂的复修。在这方面,他与英国的拉斯金不同,因为维欧勒·勒·杜克会更换建筑物的中世纪石工。他对哥特式采取理性态度,有别于哥特式复兴的起源-浪漫主义。在整个职业生涯,他始终困惑于铁和砖石是否应该结合应用在建筑物中。哥特式建筑复兴初期,铁已在哥特式建筑物中使用。不过,拉斯金和其他复古哥特式支持者认为,铁不应该用于哥特式建筑。随着结合玻璃和铁建成的水晶宫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庭院相继建成,并成功以铁表现哥特式风格,在19世纪中叶,否定铁的思想开始消退。1863和1872年间,维欧勒·勒·杜克发表了一些结合铁和砖石的大胆设计。虽然这些项目从来没有落实,但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和建筑师,特别是西班牙安东尼·高第、英格兰Benjamin Bucknall等。铁的弹性和强度容许新哥特式的设计者,创造用石头无法达成的新结构形式,例如卡弗特·沃克斯的纽约中央公园的铁桥(1860年代)。Vaux采用了来自哥特式拱廊和窗花格的透雕细工,其风格预示了新艺术运动。1872年,哥特复兴在英国相当成熟,建筑教授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莱克出版了《哥特复兴式建筑的历史》。不过要到1928年,第一本艺术历史学界的专著《哥特复兴式建筑论文》才由艺术历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出版。20世纪初,科技发明如灯泡、电梯、钢造结构的出现,使得用笨重的砖石建成的建筑显得过时。钢造结构取代了扇形肋穹顶和飞拱的非观赏功能。一些建筑师在钢造结构中使用新哥特式的装饰线条,例如卡斯·吉尔伯特的1913年伍尔沃斯大楼和雷蒙德·胡德的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大楼。但是,20世纪上半叶,新哥特式渐被现代主义所取代。尽管如此,哥特复兴式风格仍有影响力,只因为许多具此风格的大规模项目在20世纪下半叶仍在施工中,如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的利物浦大教堂。在美国,詹姆斯·甘布尔·罗杰斯的重建耶鲁大学校园项目,和查理斯·马金尼斯的波士顿大学早期建筑,使学院哥特式建筑仍流行于美国的大学校园。拉尔夫·亚当斯·克拉姆成为美国哥特式建筑的主导力量,他最宏大的建筑项目有圣约翰座堂,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学院哥特式建筑。1930年代后,新的哥特兴复式建筑落成量急剧下降,但仍未绝迹。例如,1950年代末至2005年翻修的圣埃德蒙兹伯里座堂。在2002年,德米特里·波菲里奥斯被委托在普林斯顿大学设计一个新哥特式风格的学院宿舍,将被称为惠特曼学院。

相关

  •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英语: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缩写为SEM),简称扫描电镜,是一种电子显微镜,其通过用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的表面来产生样品表面的图像。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
  • 清蛋白结构 / ECOD白蛋白(英语:Albumin)又称清蛋白,旧称胉,是属于球状蛋白的一种蛋白质,但并不是球蛋白。在人体内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在奶和蛋里也有白蛋白。人体内白蛋白
  • 通信通信工程(也作信息工程、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
  • 己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四十九个(三划的则为第二十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己部归于三划部首。己部通常是从上、下、右方及中间均可为部字,它亦可
  • 还原剂在化合价有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数由低变高(即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作还原剂,可称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其产物叫氧化产物。还原剂是相对的概念,因为同一物质可能随反应物质
  • 胞外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中,胞外,或细胞外(extracellular,有时亦作胞外空间/细胞外空间(extracellular space))指“在细胞外”。通常,胞外空间位于质膜之外,被流体占据(
  • 榛(学名:Corylus heterophylla)为桦木科榛属的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幼枝有软毛及腺毛;圆卵形至倒卵形的叶子,顶端稍平截,有长尖头,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和小裂片;早春先叶开花,雌雄同株
  • 昆西市坐标:42°15′N 71°00′W / 42.250°N 71.000°W / 42.250; -71.000昆西(英语:Quincy),是美国马萨诸塞州诺福克县的一座城市,面积69.6平方公里。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8
  • 吊兰吊兰(学名:Chlorophytum comosum)又名钓兰、挂兰、兰草、折鹤兰,欧美国家称蜘蛛草(spider plant),日本称折鹤兰(折鶴蘭),是相当常见的垂挂式观叶植物,原产于南非。吊兰为常绿草本植物,具
  • 马来统治者最高元首后东姑阿兹纱阿蜜娜(英语:Tunku Azizah Aminah Maimunah)副最高元首苏丹纳兹林沙(马来语:Sultan Nazrin Muizuddin Shah ibni Sultan Azlan Muhibbuddin Shah)副首相(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