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丹死亡行军
✍ dations ◷ 2025-07-19 07:16:25 #巴丹死亡行军
巴丹死亡行军(Bataan Death March (Filipino: Martsa ng Kamatayan sa Bataan; Japanese: バターン死の行进, Hepburn: Batān Shi no Kōsh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战争罪行与虐待俘虏事件,与肃清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并称为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远东三大暴行(亦有另一种说法为巴丹死亡行军、南京大屠杀及泰缅铁路)。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后,日本陆军也开始进军菲律宾,并与美国及菲律宾的联合守军交战,其中位在菲律宾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守军与日军激战达4个月,最后因缺乏支援与接济,于1942年4月9日向日军投降,而因此开始了“巴丹死亡行军”。美菲联军投降后,投降人数约有78,000人,包括67名女护士,这78,000人成为日军的战俘后,开始遭日军强索财物,并开始押解到约120公里外的战俘营,路程以徒步行军为主,但整个行军过程除了初期给予少许的食物外(根据幸存者表示,仅给一次高尔夫球大小的饭团),一路上不再提供给战俘食物,是因美军投降时早已用尽食物,而日军因未料到美军过早投降,所以也没有事先准备供给战俘的食物。经常有找寻饮水与食物者被日军以刺刀杀死或开枪处决,同时也驱赶与阻止当地的菲律宾人给予战俘食物与水,一路上因怕战俘逃跑,而只准他们从路边水洼中饮水,即便有若干侥幸者躲过日军眼线而偷喝到几口河水,也因河水已严重遭受污染(河中漂浮着尸体以及绿色泡沫),且气温达摄氏38度,最后引发严重的腹泻与呕吐而死,后来日军终于追加设置了几个食物供应点。如此经过不吃不喝的强行军,最后虽抵达目标营地,但沿路上因饥渴而死(最初即是因饥饿和粮食不继才选择投降)及遭日军刺死、枪杀者达15,000人之多。而抵达战俘营后并非摆脱了死亡威胁,由于日军也在营地内虐待战俘,包括拷打折磨、斩首杀害、逼迫苦力劳务、刻意挨饿等,如此在抵达营地的两个月内又死去了约26,000人。战后,巴丹死亡行军的主谋本间雅晴中将被判处死刑,于1946年4月3日被麦克阿瑟下令枪决,但一般认为辻政信才是巴丹死亡行军真正的罪魁祸首。
相关
- 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一个由Icek Ajzen所提出的行为决策模型,主要用以预测和了解人类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中主要由行为信念、行为态度、
- 吡哆醇吡哆醇(英语:Pyridoxine)是一种被称为维生素B6的化合物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吡哆醛与吡哆胺。它与吡哆胺的不同在于4位取代基。它也常被用作“吡哆醇盐酸盐”。化合物基于吡啶环,
- 狭br /带br /纪狭带纪(Stenian,符号MP3)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200±0百万年(Ma),结束于1000±0Ma。狭带纪期间的叠层岩达到高峰,真核藻类继续发展。狭带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中
- 硫酸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II)是化学式为FeSO4的无机化合物,最常使用的是它蓝绿色的七水合物。无水晶体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ΔfH°solid = -928.4 kJ.mol-1,标准摩尔熵S°solid = 107.5
- 刘必治刘必治(英语:Bede Liu,1934年-),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IEEE傅立叶信号处理奖(英语:IEEE Fourier Award for Signal Processing)获得者。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拥有多项专利。刘必治19
- 年乘客量以下为年客流量最高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 球窝关节杵臼关节也称为球窝关节,是一种滑液关节,是最灵活的关节,可移动骨头的末端成圆球状,刚好可以塞入固定骨头的臼窝中,骨头可以旋转及朝各个方向自由转动。用髋关节为例,其中圆形的股
- 1,3-丁二醇1,3-丁二醇,分子式C4H10O2。无色粘稠液体,略有苦甜味,吸湿性强。溶于水、乙醇、丙酮、丁酮、蓖麻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几乎不溶于苯、甲苯、四氯化碳、乙醇胺类、脂肪烃、矿物
- 磺酰胺磺酰胺(Sulfonamide),又称磺胺,是磺酸衍生物之一,通式 -S(=O)2-NH2,是磺酸的酰胺衍生物。这个词常用来指磺胺类药物,一类具有磺酰胺结构的药物。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磺酰氯(如对甲苯磺
- 海兽海洋哺乳动物(又称海兽)是指一些长时间在海里面生活或需要靠海洋中的资源为生的哺乳动物,包括海牛、儒艮、北极熊、海獭、海豹、海狮、海象、鲸鱼、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不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