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自动步枪

✍ dations ◷ 2025-10-02 04:07:07 #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英语: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简称:BAR),是美军在20世纪上半叶使用的一种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步枪很快被军方选中,迅速投产,并被军方正式命名编号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虽名为自动步枪但在使用时却往往作为轻机枪。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发射.30-06步枪子弹,由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英语:Flash Suppressor)。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美国军队评价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少发生故障。虽然原来是设计为单兵自动步枪,可由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于它的重量(全重7.5公斤)不方便携行,并且发射大威力步枪子弹的后坐力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于控制精度。因研制太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少量勃朗宁自动步枪服役,但它仍以其高可靠性受到前线士兵的欢迎。到1919年末共生产了10万支BAR。勃朗宁自动步枪于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仿制生产,作为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它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时美国军队的步兵班采用为班用自动步枪,每排3支,用来构建火力压制点,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步兵对这种自动步枪十分信任。战争期间共有20万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军队。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在越战初期亦略有装备,它被用作执行轻机枪的火力压制任务。然而20发弹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续性,一方面持续射击会烧灼枪管,且枪管无法快速更换,这些因素妨碍它扮演真正轻机枪的角色,另外一部分也受限于越南人的体型较不适合操作这种枪械。勃朗宁自动步枪在韩战期间恢复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1950年代末,发射7.62×51毫米NATO步枪子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撤装。一战期间及一战后的生产的最初版本。1937年,美国对M1918进行改进,装上两脚架,命名为M1918A1。全枪重量增加到9.2公斤(装弹后),被命名为M1918A2。1940年后投产。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许生产的勃朗宁轻机枪。英国亦有装备BAR,改为.303 British口径,实际数量不明。重型战斗突击步枪是俄亥俄军械厂生产的M1918 BAR的现代化改进型。

相关

  • 利什曼病利什曼病(英语:Leishmaniasis)是一种由寄生原生动物利什曼原虫造成的疾病,是由特定种类的白蛉叮咬所散播。这种疾病主要分为三种: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利什曼疾病。皮肤利什曼病会
  • 秀丽隐杆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学名: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非寄生性线虫,身体透明,长度约1毫米,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土壤中。其寿命约两至三周,其中发育时间在三天左右,分为胚胎期、幼虫期
  •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其前身为德国医生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上海迁至武汉,与武
  • 奏鸣曲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
  • 氨水氨水指氨气的水溶液,可写作NH3 (aq)、NH4OH或NH3·H2O。它是有强烈刺鼻气味、具弱碱性的液体。氨水中,氨气分子发生微弱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及铵根离子。“氢氧化铵”事实上并
  • 鞑靼鞑靼是明朝对北元灭亡后,由也速迭儿开始,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的泛称,也称蒙古本部,与西部蒙古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喀喇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鞑靼是明朝所
  • 角速度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是在物理学中定义为角位移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转动时,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多少角度以及转动方向的向量,(更准确地说,是赝向量),通常用希腊字母
  • 冯祖荀冯祖荀(1880年-1940年),字汉叔,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数学教育家,创立北京大学数学系,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冯祖荀出身秀才家庭,国学根基扎实。1902年,考入刚复办的京师大学堂
  • 成长教育《成长教育》(英语:An Education),2009年英国剧情片。根据英国女记者琳恩·巴柏发表在文学杂志Granta上的同名自传改编。电影由罗勒·莎菲执导,尼克·宏比执笔,凯瑞·穆里根饰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