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圆顶龙
✍ dations ◷ 2025-07-19 04:54:52 #圆顶龙
圆顶龙属(学名:Camarasau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是种四足的植食性恐龙。它们是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但成年体型只有约18米长及体重18公吨。它们生活于晚侏罗世时期,距今约1亿5500万-1亿4500万年前。一个发现于犹他州恐龙国家保护区的圆顶龙骨盆,曾发现异特龙的齿痕。圆顶龙的学名意为“有空室的蜥蜴”,其中的καμαρα/kamara是古希腊文的“圆顶室”或“拱形盖”的意思,意指它们脊椎中的空室。圆顶龙的拱形头颅骨也是其名字的由来之一。它的头颅骨短而高,是显著的呈方形,而钝的鼻端有大型洞孔。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很多完好的标本。眼眶位于头部后方,在眼睛前有巨大的鼻孔。头颅骨的洞孔之间隔者细细的骨棒,颌部骨头厚实。它的牙齿长19厘米,形状像凿子,整齐的分布在颌部上。牙齿的强度显示圆顶龙可能比拥有细长牙齿的梁龙科吞食较为粗糙的植物;这显示两种动物如果居住在同一环境,也不会竞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幼年圆顶龙可能是以嫩叶为食。由于颈部不灵活,它们可能以高度不超过肩膀的植物为食。就像鸡一样,它可能有胃石来帮助碾碎胃部的食物,待食物平滑后再进行反刍。在经常发现圆顶龙的莫里逊组,就发现大量独立的圆滑小石子。圆顶龙每只脚都有五趾,最内侧的脚趾有利爪用作自卫。就像大部分的蜥脚下目,前肢比后肢短,但肩膀的高位置显示背部并不怎么的斜。在一些蜥脚下目中,每一节脊椎都有向上的长神经棘,但圆顶龙却没有,可见它并不能以后肢站立。如同许多后期蜥脚类恐龙,圆顶龙的一些脊椎是空心的,可以减轻它们的体重。颈椎有12节,颈部肋骨互相重叠,使颈部更为硬挺。背椎有12节,荐椎5节,与髋骨固定。而尾椎有53节。就像现今的象,圆顶龙的脚跟似乎都有着楔形的海绵状组织,以协助支撑巨大体重。与类似体型的蜥脚下目相比,圆顶龙的颈部及尾巴较短。圆顶龙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扩大。古生物学家原先认为这可能是第二个脑部,用来调节身体动作。现今的理论认为这个位置可能有着很多的反射神经,但却不是脑部。与头颅骨内的脑部相比,臀部脊髓的扩大区域却大很多。在1997年到1998年之间,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怀俄明州发现两个圆顶龙的成年标本、一个12.2米长的幼年标本,年代为晚侏罗纪时期,约1亿5000万年前。有假设认为它们在河畔休息时,被泛滥的河流所冲刷、掩埋。这个集体死亡的化石纪录,显示圆顶龙是以群体(或至少是以家庭)行动。此外,曾经发现成行排列的圆顶龙蛋巢,不像其他恐龙的整齐排列蛋巢,显示圆顶龙可能没有照顾幼年个体的行为。如同许多鸟类,某些蜥脚类恐龙有吞食胃石的迹象,以协助胃部磨碎植物,但这个理论还有争议。圆顶龙的牙齿粗壮、稳固,显是它们能够更有效地磨碎嘴中的植物。在1877年,Oramel W. Lucas在科罗拉多州发现一些零碎脊椎。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买了这些骨头,以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竞争恐龙的发现与命名(骨头大战),并于同年将之命名为圆顶龙。之后,马什将他发现的一些化石命名为鲁钝龙(Morosaurus grandis),但大部分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是圆顶龙的一种。这两位学者经常建立这种互相冲突的生物名称,当中最出名的就是雷龙/迷惑龙。直至1925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圆顶龙骨骼(编号IMG 0666),是一个幼年个体的骨骼,所以当时很多的想像图都比圆顶龙的实际体型为小。沿着洛矶山脉东边的莫里逊组,是个化石丰富的晚侏罗纪岩层。这个地层发现大量的恐龙物种,包括圆顶龙的近亲,如梁龙、迷惑龙及腕龙。但是,圆顶龙是这个地层最常见的恐龙之一。莫里逊组的圆顶龙化石,发现于第2到第6地层带。目前在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及怀俄明州发现数个完整的骨骼。根据卡尔·林奈的科学分类法,圆顶龙是分类在圆顶龙科之下。但是这个方法正在逐步被亲缘分支分类法所取代。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圆顶龙演化树:圆顶龙科腕龙科泰坦巨龙类梁龙超科原蜥脚下目兽脚亚目圆顶龙被认为是基础大鼻龙类恐龙,与大鼻龙类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而离较衍化的腕龙较远。在1877年,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命名圆顶龙,模式种是至高圆顶龙(C. supremus)。其他物种有1877年的大圆顶龙(原是迷惑龙的一种)、1889年的长圆顶龙(原是鲁钝龙)、以及1988年的刘易斯圆顶龙(原是Cathetosaurus)。
相关
- 吞咽痛吞咽痛 (odynophagia、/oʊ-dɪnˈə-feɪˈjəˌ-jiː-ə/;由 odyno "痛" + -phagō "吞咽") 指当吞咽时所产生的痛感。 可能在口腔或咽喉部感觉到疼痛,而且吞咽障碍可能会或
- 蜡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 cereus),又称仙人掌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β溶血性的杆状细菌 。经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发现,有些菌株会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饭综合症"(Fried Rice Syn
- 卡帕多细亚卡帕多细亚(/kæpəˈdoʊʃə/; also Capadocia; 土耳其语:Kapadokya, 希腊语:Καππαδοκία Kappadokía,辞源: 古波斯语:Katpatuka),又称为卡帕达奇亚,亚洲历史上的一个地
- 蒙古入侵欧洲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欧洲(英语:Mongol invasion of Europe),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
- 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德语: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FU Berlin)成立于1948年12月4日,前身为柏林大学,主校址位于柏林达雷姆(英语:Dahlem (Berlin))(Berlin-Dahlem)。为德国首都地区四所大
- 志愿役志愿兵役制或称志愿役(又称为募兵制)是指符合条件之人民志愿投入军队,以军人作为职业。人民自愿加入军队的原因众多,可以是基于爱国、宗教意识或兴趣,如义勇兵;或是纯粹为报酬而参
- 解思深解思深(1942年2月18日-),生于青岛,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门化。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
- 回燃回燃,又分为爆燃、复燃,泛指在火灾现场为缺氧燃烧时,因大量的新鲜空气冲入现场,而导致爆发式的剧烈燃烧现象。爆燃现象,意指在现场通风不良之密闭空间内,当火势已维持了一段时间,空
- 极化性在物理学里,感受到外电场的作用,中性原子或分子会改变其正常电子云形状,衡量这改变的物理量称为极化性(polarizability)。以方程表达,其中, p
- 万应公孤魂信仰,或称孤魂祭祀,古代称厉祭,为东亚儒教及民间信仰,祭祀因天灾、战争、屠杀、械斗、疾疫、冤屈、罪行、车祸等意外枉死,或无后、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无嗣、横死、冤死者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