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歌

✍ dations ◷ 2025-10-12 05:19:29 #匈牙利文学

《民族之歌》(匈牙利语:Nemzeti dal,也有“国歌”的意思)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多尔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创作的诗歌,被认为是匈牙利非正式的国歌。

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爆发了革命,梅特涅首相被迫辞职,并颁布了新宪法。裴多菲在当天晚上写下这首诗。关于本篇的写作过程,裴多菲在1848年3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民族之歌》是我在3月15日的前两天为了青年人在3月19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而写的,由于后来所发生的许多事件,这次大会已没有举行的必要了。当我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写《民族之歌》的时候,我的妻子就坐在另一张桌子旁边,为自己缝制一顶红、白、绿三色民族帽子。” 3月14日夜里,以裴多菲为首的聚集在毕尔瓦兹咖啡馆的匈牙利革命者,积极筹备第二天在匈牙利首都佩斯的群众起义活动。3月15日黎明,佩斯的革命群众在裴多菲领导下,一致通过了他在3月13日(即维也纳起义当天)晚上写成的战斗诗篇《民族之歌》和由当代著名小说家约卡伊·莫尔起草的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清晨,一万多名革命群众冒雨集合在民族博物馆前,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游行队伍以匈牙利三色旗为前导,向全国最大的兰德纳印刷所前进,以人民的名义夺取了印刷机器。起义群众不顾检查官的阻挠,作为起义的传单,印出了裴多菲的《民族之歌》和《十二条》。政府在群众的压力下,接受了《十二条》的部分内容。裴多菲领导的起义队伍掌握了布达佩斯的全部政权。起义的当天晚上,在佩斯的民族剧院上演了考托诺·尤若夫的反抗德国统治的悲剧《邦克总督》,裴多菲的《民族之歌》也被配上歌曲进行了演唱。

全诗由六节组成,每节均有四行复句,而且复句中最重要和精彩的诗句是“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这是全诗的灵魂,也是裴多菲发动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诗人在本篇中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尖锐的问题:“作奴隶,还是作自由人?”他认为,争取匈牙利民族独立,唯一的途径必须走人民革命战争的道路;发动起义,必须“手持军刀,走向宝座”,砍掉统治者的头颅。 当裴多菲在民族博物馆前朗诵本篇时,游行队伍中高呼的口号和佩斯街头贴出的标语,均为“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这一诗句,这说明全诗的高潮在于每节的末句,它标志着起义群众的战斗目标。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民族之歌》初稿第一节首句原为“起来,匈牙利人,现在干,还是永远不干。”3月15日清晨,诗人在毕尔瓦兹咖啡馆的革命青年中朗诵此诗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将其改为“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增强了诗歌的号召力、战斗力。

就形式来说,这首诗是采取匈牙利古老民歌的形式写成的。它的成功,在于诗情越来越激昂,笔锋越来越锐利,不论内容、情节、布局、韵律都在最后的复句中达到高潮: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民族之歌》是裴多菲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诗歌。1921年,茅盾曾用“雕冰”的笔名翻译了这首诗,诗题译为《匈牙利国歌》,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栏中。 1940年6月由“诗时代社”在浙江金华出版了覃子豪从日文翻译的《裴多菲诗》, 其中收录了此诗,诗题译为《起来吧!马扎尔人哟!》。 1954年,在匈牙利留学生高恩德、梅维佳的帮助下,翻译家孙用出版了包含105首长短诗的《裴多菲诗选》,收录了此诗。 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兴万生由匈牙利语翻译而来的《裴多菲诗选》,收录此诗。 199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清福、张玉平、袁芳远、杨桂媛从裴多菲全集英文版翻译的《裴多菲诗选》,收录此诗。

相关

  • 布巴斯提斯坐标:30°34′22″N 31°30′36″E / 30.57278°N 31.51000°E / 30.57278; 31.51000布巴斯提斯(英语:Bubastis) 古埃及城市,即塔勒拜斯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古城。新王国第十九
  • 全球变暖的效应人们预测中全球变暖的效应'对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影响深远。它首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并且引发一系列次级效果,例如海平面上升、农业分布的改变、恶劣气候的增加以及热
  • 傅山傅山(1607年8月11日-1684年7月25日),本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号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
  • 柯拉蓉玛莉亚·科拉松·“柯莉”·许寰哥·阿基诺(菲律宾语:Maria Corazon "Cory" Cojuangco Aquino,1933年1月25日-2009年8月1日),亦称科拉松,本名许娜桑,华文媒体通常简称阿基诺夫人,菲律
  • 新闻8点档《新闻8点档》(英语:Evening News at Eight) 是台湾三立新闻台的一个电视新闻节目。2016年8月31日起,本节目开始启用3D虚拟棚摇控萤幕。目前已停播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由安理会十五个会员国投票产生。一个决议在其中九个以上(含九个)的会员国决议通过并且五个常任理事国全部没有使用否决权的情况下将视为通过。
  • 组合肉组合肉(英语:restructured meat products),又称重组肉、拼装肉、组装肉,泛指使用较不具经济价值的碎肉渣,以蛋白黏合,常做成肉干,假冒牛排(猪排)等肉类食物。由于,碎肉渣接触空气的表面
  • 马尔戈·卡托迪克罗摩马尔戈·卡托迪克罗摩(印尼语:Marco Kartodikromo,1890年-1932年3月18日),笔名马斯·马尔戈(Mas Marco),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记者、作家。卡托迪克罗摩出身自布洛拉一个地位寒微的
  • 童子路易路德维希四世(法语:Louis IV de Germanie,893年-911年9月),绰号孩童路易或童子路易,被称作路德维希四世。东法兰克国王兼罗马帝国皇帝阿努尔夫之子。899年,父亲阿尔努夫逝世,年仅六岁
  • 电脑爱好者《电脑爱好者》是一本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关于电脑应用方面的普及型杂志,曾分为标准版(半月刊)和普及版(月刊)。为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大的IT类杂志。简称CFAN,取自其英文译名“Compu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