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圆

✍ dations ◷ 2025-10-03 22:20:48 #芋,团子类食品,台湾甜食,台湾饮食

芋圆是一道著名的台湾传统甜点。

芋圆是在1946年被研发出来的,创始者为蔡林保云,居住在瑞芳。蔡林保云于1938年嫁到瑞芳,帮忙婆家经营杂货店,一开始在门口卖梅子清冰供路人止渴,后来便在门口摆起刨冰摊,并研发出芋圆。第三代蔡政建经营的芋圆店,为纪念奶奶创造芋圆,店名改为“保云芋圆”。

1970年代,一位阿柑姨于九份国小附近摆摊兼卖冰品,因客人要求开始增加芋圆当佐料,随着观光推广而成为当地著名小吃

九份老街还有一摊同时期的“赖阿婆芋圆”。

2017年位于万里的金山芋圆王以大颗的芋圆出名,许多游客前去打卡朝圣。

以芋头蒸熟后压成泥,加上地瓜粉及水拌匀成团,搓揉成长条形再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捞出即成芋圆。加入地瓜粉较韧(咬劲、Q弹),改用太白粉则较软。相似食品还有以番薯、绿豆、山药与芝麻、抹茶代替芋泥的番薯圆、绿豆圆、山药圆与芝麻圆,均是瑞芳与九份的著名小吃之一。

煮熟的芋圆可和在冰糖水里食用,也可加红豆汤热食,或者与烧仙草一同食用。在台湾,许多甜点如豆花、刨冰,均可加点芋圆、地瓜圆和绿豆圆覆盖其上一起食用。

相关

  • 默里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ay,1919年4月1日-2012年11月26日),美国外科医生,他完成了第一例成功器官移植手术,该手术在双胞胎之间进行。1990年,他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
  • 粢饭糕粢饭糕(拼音:zī fàn gāo;吴语苏沪嘉小片发音:zy vae kau)是一种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小吃,属油炸类糕点,因其做法也可称为油氽粢饭糕,南方其他地区称之为炸糍粑。粢饭糕外层呈金
  • 脓包症脓痂疹(Impetigo)是涉及表层皮肤的细菌感染,常见脸、手臂或是脚上出现淡黄色痂皮,发生在腹股沟和腋窝的大型水泡较少见。病灶可能有疼痛或是搔痒感,不常引起发烧。脓痂疹通常由金
  • 毛蠓见内文毛蠓属(学名:Dasyhelea)是双翅目蠓科毛蠓亚科(Dasyheleinae)之下唯一的一个属。本属物种的特征是其幼虫的尾节(anal segment)有retractile posterior prolegs。这些幼虫都是
  • 北京农学院北京农学院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是一所应用型公立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其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北京农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
  • 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 (俄语:Влади́мир Богда́нович Резу́н,1947年4月20日-), 出生于滨海边疆区巴拉巴什。俄罗斯-乌克兰裔英国作家,拥有笔
  • 蟹化蟹化(carcinisation或carcinization),又名短尾化,是演化生物学 的一个题目,指甲壳类动物物种在演化的过程中,从其他样式演化成为近似蟹类(短尾下目)相近的形态,特指物种在腹部位置折
  • 谢尔盖·彼得罗维奇·卡皮察谢尔盖·彼得罗维奇·卡皮察(俄语:Сергей Петрович Капица,1928年2月14日-2012年8月14日),著名俄罗斯物理学家、科学传播家、科学形象代言人、科学电视节目“
  • 吴性诚吴性诚(?-1826年),字朴庵,湖北省黄安县人,清代官员。吴性诚为廪贡出身,捐得县丞职务。嘉庆十七年(1812年)七月护理台湾府粮补海防通判,嘉庆十九年(1814年)署凤山县知县,二十四年(1819年)再任
  • 白受采白受采(1582年-?年),字素臣,号惺玄,直隶临城县人,四川成都府汉州籍。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九名进士。工部观政,授山东新城县知县,改教,甲寅改平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