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

✍ dations ◷ 2025-07-22 03:13:06 #马来西亚华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是在马来西亚推行的一个华语(即现代标准汉语)普及计划。旨在推动马来西亚华人讲华语,并使之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非政府组织。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推动单位相信这个运动不会使方言消失,并认为华语是可以与方言并存的。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属非营利组织,不受任何政党利用或控制,亦不参与政党之政治活动;同时保持宗教中立之立场,不涉及宗教活动,也不限制各种族人士之参与。

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推动讲华语为运动宗旨的组织,自2011年10月开始运作。这个组织也邀请到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当红的歌手苏盈之及关德辉担任运动大使,一起推广华语。

马来西亚华语在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新马华语”,可以美其名为特色,也可以说是“语言污染”。南来的中国人大都从闽及粤方言区来,形成现今福建话和广东话在大马(尤其是西马)双语(这两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由于早期吉隆坡以广东人居多,迁移到吉隆坡定居的华人都必须适应那儿讲广东话的环境,所以所有籍贯的人都务必学习说粤语。虽然今天的吉隆坡不再是以广东人居多的城市,但广东话已经在吉隆坡扎根。在吉隆坡,很多不同籍贯的父母之间跟孩子沟通是用华语的, 但已退缩成为家庭内部使用的语言而已,这情况正如福建话在北马的情况。虽然北马也并不都是福建人,但似乎所有北马人都懂得说流利的福建话。就这样,闽南语居北,粤语居中。

学校的语文教育,绝大多数都使用作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由于口头上说的是方言,书面上写的是必须符合规范的现代汉语,结果造成说写脱节,言文不一致;加之缺乏足够的中文训练,因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感十分差。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很多时候讲得并不标准,甚至很多字看到时也不会念。

相关

  • 宽鳞多孔菌宽鳞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squamosus),属多孔菌科一种,是木栖腐生的中型菇类,可食用。它广泛分布,在北美,澳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发现,生活在硬木树种林中。该物种于1778年由英国生物学
  • 分光液槽吸收池(英语:Cuvette,亦称为分光液槽)是实验室中用于乘载将进行光学特性分析之样品的特殊容器。大多都以对紫外线吸收率低的石英材质制成。但有些用于可见光光谱分析的分光液槽
  •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于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的磁山遗址,年代约为距今8000年-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山麓以南、黄河以北的低山丘陵
  • 沈学础沈学础(1938年2月28日-),物理学家。生于江苏溧阳。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
  • 宦官宦官是古代被阉割后为贵族、皇族服务的男性。在中国也称太监、公公、内臣、内官、内珰、内侍、内竖、寺人、阉人、阉珰、貂珰、珰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贵人等。宦官作为
  • 元贝干贝、甘贝,又称玉珧、元贝、珧柱、江珧柱、瑶柱、江瑶柱、干瑶柱、带子,为一种海鲜食品原料,来自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和江珧科贝类动物的后闭壳肌。干贝是特指干燥后的产品,烹调
  • 各国汽车产量列表这是一个汽车生产国家列表,基于世界汽车工业国际协会在2011年4月发布的数据。数据包括乘用车,轻型商用车,轻型客车,卡车,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车。单位(辆)
  • 猴石沟组猴石沟组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穆棱市一带以及吉林的白垩纪地层,1929年由王恒升命名。该地层以黄褐色砾岩、砂砾岩为主,间夹砂岩、泥岩、凝灰质砂岩、煤线及薄煤层等。
  • 䏲是化学专用字,指锑化氢中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烃基取代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䏲带多具有毒性,不具碱性,不溶于水。用格氏试剂和三氯化锑作用可制得三烷基锑。锑化氢的英文名称和
  • 伊琳娜·安东诺娃伊琳娜·亚历山德罗芙娜·安东诺娃(俄语:Ир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Антонова,1922年3月20日-)是俄罗斯美术史专家,1961年起担任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