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PClsub5/sub
✍ dations ◷ 2025-10-21 01:47:37 #PCl<sub>5</sub>
五氯化磷(化学式:PCl5)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它是最重要的磷氯化物之一,其它的还有三氯化磷和三氯氧磷。它是一种无色、具有吸湿性的固体,主要用作氯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可有不同的结构。固态时五氯化磷的结构单元可以写作PCl4+PCl6−,氯化铯型晶体结构,两个离子分别为四面体和八面体结构,阳离子中的磷原子为sp3杂化,阴离子中的磷为sp3d2杂化。气态和液态的五氯化磷为单分子结构,分子呈三角双锥形,与VSEPR理论所预测的一致。溶液中的分子结构与浓度和溶剂有关。 溶于极性溶剂(如硝基甲烷、硝基苯)时,五氯化磷发生自偶电离,在稀溶液中的主要反应为:浓度较高时的主要反应为:溶于非极性溶剂(如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时,五氯化磷不发生电离,仍以PCl5的形式存在。溶液中PCl5曾被认为以二聚体存在(P2Cl10),但来曼系光谱的数据否定了这个假说。五氯化磷中超价的磷原子可用三中心四电子键解释。五氯化磷可通过三氯化磷的氯化制备。该方法2000年生产了大约一万吨的五氯化磷。180 °C时,PCl5与PCl3和Cl2构成平衡,PCl5的解离度大约为40%。 因此PCl5的样品中经常含有氯气,也因此常带绿色。PCl5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含氧磷化合物。部分水解的产物为三氯氧磷:在热水中,五氯化磷完全水解,生成磷酸:五氯化磷是常用的氯化剂。五氯化磷在有机合成中有两类反应比较重要:一是将C-H键转化为C-Cl键的反应,二是将C-OH键转化为C-Cl键的反应。一些常见的反应如下:与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类似,五氯化磷已被氯化亚砜取代。五氯化磷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三氯氧磷:可氯化二氧化氮为硝酰氯:也可作为合成六氟磷酸锂的前体。后者是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AsCl5 和 SbCl5 都采取三角双锥结构。相关的键长数据分别为:211pm(As-Cleq),221pm(As-Clax),227pm(Sb-Cleq)和233.3pm(Sb-Clax)。 低温下 SbCl5 为二聚体,双八面体的 Sb2Cl10,与五氯化铌类似。五氯化磷会剧烈水解生成氯化氢,因此使用五氯化磷要注意安全。
相关
- 胎记胎记,指出生前在皮肤上形成的异常增生组织,其形状和颜色异于正常皮肤。胎记一般可分为色素型胎记及血管型胎记。胎记的发生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部分胎记可以遗传,如部分母
- 神经康复神经可塑性(英语:Neuro-plasticity)是指重复性的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由Richard J. Davidson 在 1992 年提出。神经可塑性是近期的发现,过去的科学家往往认为在婴儿关键期后,大
- 肠粘连沾黏(英语:Adhesion)是组织或器官间所发生的纤维性组织,常见于手术区域。沾黏的纤维组织可以视为是体内的疤痕。如同疤痕,沾黏是手术后人体修复过程中会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造成
- 背景辐射背景辐射(英语:background radiation),又称本底辐射,是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可以是源自人为排放或自然存在的辐射,主要的来源有:大约有3%的背景辐射来自其他的人造来源,像是:意外的暴露在
- 赫尔曼·费什巴赫赫尔曼·费什巴赫(英语:Herman Feshbach,1917年2月2日-2000年12月22日),出生于纽约,美国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费什巴赫最知名于提出了费什巴赫共振以及与菲利
- 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中国科学及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整个历史过程。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者诺埃尔•斯瓦德罗的研究论文《哥白尼行星理论初稿与起源》,文中首先指哥白尼大约从1504年起,已在波隆
- 楚瓦什人楚瓦什人(楚瓦什语: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
- 康考迪亚大学协和大学(或音译称“肯考迪亚大学”等)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一所大型综合性大学。也是该市第二所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在2011至2012学年间,协和大学有为数达4595
- 氟乙酰胺氟乙酰胺(英语:Fluoroacetamide)是一种乙酰胺甲基上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种代谢毒物,能阻断三羧酸循环,常用作灭鼠剂。
- 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指分子中原子以环状排列的化合物,通常指有机化合物,如苯。环中有几个原子,该环就称“几元环”。“多环”指环的个数超过1,如萘;而“大环”则一般指环中原子个数大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