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族隔离制度
✍ dations ◷ 2025-10-03 15:18:34 #种族隔离制度
种族隔离(英文:Racial segregation),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种族将人群分割开来,使得各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者服务。种族隔离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无法律规定但事实存在的。不论种族隔离是平等隔离,还是不平等隔离,实质上均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民所能拥有的权利是依照其种族背景来划分。历史上最著名的种族隔离发生在南非和美国,白人能享有至高的权力地位,而非裔、亚裔与种族混合血统者则受到法律限制其参与政治及提升经济能力的机会。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罗得西亚、德国、印尼等国家也均发生过种族隔离行为。斐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如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隔离行为。自1954年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起,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领导的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判决,从法律上终结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以及“隔离但平等”原则。其中的最重要判决包括1954年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1964年的亚特兰大之心汽车旅馆诉美国案 (Heart of Atlanta Motel, Inc. v. United States)。 同时,沃伦法院还通过一系列判决终结了美国南部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吉姆·克劳法。有人认为以色列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区兴建隔离墙)比当年的南非还严重,但这存在以巴问题及管辖区领土争议,以色列指兴建隔离墙是为了保护其境内以色列人的安全,避免遭受巴勒斯坦人及武装组织的恐怖主义攻击,而巴勒斯坦人及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民权组织则认为以色列政府的兴建隔离墙及扩建殖民区,籍此切断与巴勒斯坦人的对外连系是种族隔离,而巴勒斯坦人并无公民权。
相关
- 50S50核糖体亚基是原核细胞内70S核糖体中的较大亚基。该亚基由一条5S rRNA、一条23S rRNA及约34个核糖体蛋白质分子构成,在原核翻译中负责在tRNA转运来的氨基酸分子之间形成肽键
- 魏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国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篡汉为魏,因承继汉朝,故具法统地位。至2
- 约阿希姆·弗兰克约阿希姆·弗兰克(德语:Joachim Frank,1940年9月12日-),德美双籍生物学家。现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被公认为“低温电子显微镜之父”。2017年与雅克·杜布歇、理查德·亨德森获得
- 维柯乔瓦尼·巴蒂斯塔·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或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年6月23日-1744年1月23日)是一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演说学家、历史学家和法理学家。
- 一氯乙酸一氯乙酸,也称氯乙酸、氯代乙酸,是一个有机羧酸,化学式为ClCH2CO2H。一氯乙酸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为有潜在危险的烷基化试剂。无色或白色易潮解结晶。以α、β、γ三种形式
- RKD荷兰艺术历史学院(RKD-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Kunstgeschiedenis,简称RKD)位于荷兰海牙,为世界最大的美术史中心。机构内藏有丰富的西方美术史文献、档案,以及书籍,藏品从中世
- 食虫虻食虫虻(学名:Asilidae)又称盗虻,双翅目短角亚目,分布于世界各地,大约有7100种。所有的食虫虻都有粗壮,长着刺的腿,脸部有浓密的胡子状的鬃毛,两只大的复眼中间有3个单眼。鬃毛在遇到
- 秀姑峦溪秀姑峦溪(阿美语:Siwkolan a tarawadaw)位于台湾东南部,属于中央管河川,以泛舟活动知名。秀姑峦溪本身发源于花莲与台东两县之间的仑天山南侧,但整个水系的最远源流则为其最长支流
- 倍比定律在化学上,倍比定律和定比定律同为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定律。倍比定律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又名道尔顿定律。倍比定律内容:若两元素可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在这
- 郊区化郊区城市化(英语:suburbanization (AmE) / suburbanisation (BrE),又译郊区化)指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是城市蔓延的一种表现。郊区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