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 dations ◷ 2025-10-02 07:46:19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最早源于工业革命,是平炉炼钢法发明之前首个从生铁大规模生产钢的廉价工艺,以英国发明人亨利·贝塞麦的名字命名。贝塞麦1855年取得该工艺的专利。不过在1851年美国的威廉·开雷(英语:William Kelly (inventor))也独立地发明了该工艺。19世纪40年代末人们在工厂里发现,精炼生铁时,少加一些木炭,多往炉内鼓进些空气,能使炉温升高。此法不仅节约了木炭,而且可以把铁炼成钢。1851年人们建成了新的炼钢炉。后来英国发明家贝塞麦首先公布转炉炼钢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也因此而得名。这个方法在欧洲以外已经用了几百年,但并未达到工业规模。 但在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钢产量中,约85%是平炉炼出来的。直到1952年在奥地利出现纯氧顶吹转炉,它解决了钢中氮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含量问题,使质量接近平炉钢,同时减少了随废气损失的热量,可以吹炼温度较低的平炉生铁,因而节省了高炉的焦炭耗量,且能使用更多的废钢 。由于转炉炼钢速度快,负能炼钢,节约能源,故在此基础上,转炉炼钢重新成为当代炼钢的主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进。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炉外精炼、连铸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转炉炼钢模式。已由单纯用转炉冶炼发展为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吹炼、炉外精炼、连铸这一新的工艺流程。而转炉就成了主要承担钢水脱碳和升温的任务了贝塞麦设计了一个炉子,高约1.22米,系固定式的垂直容器,下部有6个风口,可加入熔融生铁约350公斤。试验时人们对此表示极大的怀疑。就连参加实验的工匠们都警告他说,不加焦炭光吹空气,会使铁水在炉中凝固。但是,从炉底鼓进空气后,情况出人意料。首先将铁水中的锰和硅氧化,形成褐色烟雾逸出,在这期间,铁水中的碳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炉温从倒入铁水时的1350℃大约上升到1600℃,反应非常剧烈,像火山爆发一样。整个过程约30分钟,而且不需要任何燃料,就可以炼一炉钢。接着,他将炼钢炉从固定式结构改为可向一侧倾倒,以使炼好的钢水易于倒出。使炼钢炉成为可转动的炉。即转炉。1857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1851年美国威廉·开雷 (发明家)(英语:William Kelly (inventor))也独立地发明了该工艺,并宣称亨利·贝塞麦剽窃了该技术。据李约瑟同僚汉学家唐纳德·瓦格纳(汉名华道安)指出威廉·开雷曾在1854年聘用四名清国铁艺工人,并指出在受到他们的启发后威廉·开雷发明了此工艺;以李约瑟为主的汉学家认为该工艺的雏形能追溯到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辨证一·锻钢法》一文
相关
- VBCI步兵战车VBCI步兵坦克(法语:Véhicule Blindé de Combat d'Infanterie)为新一代法国轮式步兵战车。VBCI的车体由铝合金制造,外部覆盖特种钢和钛合金模块装甲。底盘为8x8全驱动结构,具有
- 洋红洋红色(英语:Magenta),又称品红色、紫红色,是介于红色和紫色之间的颜色。在光谱中品红色并非单一波长的光,而是由等量的红光与蓝光混合而得。品红色与黄色、青色构成了减法三原色
- 亚马逊河流域亚马孙雨林(葡萄牙语:Amazônia、西班牙语:Amazonia),又称亚马孙河雨林,位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占地550万平方公里,使这片雨林生机盎然的就是亚马孙河。雨林横越了8个国家:
- 薯蓣科参见正文薯蓣科(学名:Dioscoreaceae)为单子叶植物薯蓣目的一科,包括8-9属约750种。薯蓣科植物是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有块状或根状的地下茎;茎平滑或有刺;叶互生或在上部对生,为
- 等体等容过程(也叫等体过程)是体积不变的热力学过程。如果使用理想气体,且气体的质量不变,则能量的增加与温度和体积的增加成正比。例如加热密封、坚固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和温度会增加
- 风工程风工程(Wind Engineering)指与地表风场相关的工程问题,譬如结构物的风力荷载(Wind load)、建筑物通风(Ventilation)、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风力发电(Wind power)、环境风场(Pedestr
- 年龄偏好年龄偏好(英语:Chronophilia)是由约翰·曼尼提出来的一个有关性偏离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个体的经常性性兴趣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年龄段里。 这个术语还没有被性学家们广泛采用,
- 随笔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
- 柯劭愍柯劭忞(1850年-1933年8月31日),字凤孙,晚号蓼园,山东省莱州府胶州人。清末民初学者、著名史学家。柯劭忞祖父柯培元,曾任葛玛兰通判(今台湾省宜兰县),文武兼备,以诗为长,有《柯易堂诗选
- 苗栗事件在日本统治前期,发生许多武装抗日事件。苗栗事件,是1912年至1913年间发生于日治台湾各地的五次抗日事件的统称。台湾总督府认定罗福星是这些事件的领导者,在1914年2月16日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