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

✍ dations ◷ 2025-09-29 14:13:48 #鄂伦春
鄂伦春族(满语:ᠣᡵᠣᠨᠴᠣ,穆麟德:Oronco,太清:Oronqo)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小兴安岭中。人口约8700人(201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过去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公元5世纪前,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沿水居住。史书记载的“沃沮”、“乌素固”、“靺鞨”、“钵室韦”等都与鄂伦春族有关。三国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5世纪初,鄂伦春人进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有观点认为辽国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还包括渤海国的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鄂伦春的先民。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们分库马尔与毕拉尔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马与使鹿之分。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埃文基次语支。元音根据舌位分阴、阳两类,有元音和谐。名词有两对格;动词有人称范畴和丰富的体。没有文字。鄂伦春语已经成为濒危语言。1980年代末的调查显示,鄂伦春族只有51%的人仍使用鄂伦春语;聚居区的生活用语仍以鄂伦春语为主。2000年的调查显示,鄂伦春自治旗的7个鄂伦春族聚居的猎民村中,完全、熟练掌握鄂伦春语的不到40%,半数以上集中在30岁以上人群中;完全不懂鄂伦春语的超过40%,10岁以下的人群有94%完全不懂鄂伦春语。2007年的调查显示,鄂伦春族内部通用的交流语言已经变为了汉语,鄂伦春语成为50岁以上人群内部使用的“专利语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全国共有鄂伦春族8659人:鄂伦春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此外另有6个鄂伦春民族乡:南木鄂伦春族乡(内蒙古扎兰屯市)、新生鄂伦春族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黑龙江黑河市)、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大兴安岭地区)。

相关

  • 扣带回扣带回是位于大脑内侧的一个解剖结构。扣带回将胼胝体不完全地包裹;在上方,扣带回为扣带沟所限。扣带回是脑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牵涉情感、学习和记忆。扣带回的皮层称
  • 威尔金斯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尔金斯,CBE,FRS(英语: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1916年12月15日-2004年10月5日),出生于新西兰,英国分子生物学家,专注于磷光、雷达、同位素分离与X光
  • 酒咖啡酒咖啡是指加入了酒精的咖啡饮料,也是咖啡的主要饮用方式之一。有时除了咖啡和酒之外,也会加入砂糖和鲜奶油等其他原料。需要注意的是,在鸡尾酒等酒类饮料加入咖啡并不能算是酒
  • 战略轰炸机战略轰炸机(Strategic Bomber)是轰炸机的一种,从高空对地面进行远程投弹的大型军用飞机。与战术轰炸机被用于对某个交战区内的军队和军事设备轰炸不同,战略轰炸机的用途是执行远
  •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包括以下内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情形一项或多项
  • 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 (或简称甲基丙二酰辅酶A)是由辅酶A与甲基丙二酸通过硫酯键结合的重要代谢中间产物,参与许多生物合成与分解反应。丙酰辅酶A由丙酰辅酶A羧化酶羧化为甲基丙
  • 美,哲学概念,汉字“美”是由“羊”和“大”所组成的,由此而延伸出其它美的含义。但是各个时代或者民族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
  • 毒气毒气(又称“有毒气体”或“剧毒气体”,旧称“毒气瓦斯”或“毒瓦斯”)乃气态的毒素,是对生物体有害的气体之统称。一般而言是攻击或毁损呼吸道,造成窒息或肺出血的病症。吸入过量
  • 赞克尔期赞克尔期(英语:Zanclean)是上新世的早期阶段。其起止时间为5.333百万年前和3.6百万年前。
  • 蓝移蓝移也称蓝位移,与红移相对。在光化学中,蓝移也非正式地指浅色效应。蓝移是一个移动的发射源在向观测者接近时,所发射的电磁波(例如光波)频率会向电磁频谱的蓝色端移动(也就是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