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羟醛缩合
✍ dations ◷ 2025-10-01 17:52:46 #羟醛缩合
羟醛缩合是一种有机反应:烯醇或烯醇负离子和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β-羟基醛或者β-羟基酮,然后发生脱水得到共轭烯酮。羟醛缩合在有机合成当中很重要,它是形成碳碳单键的关键条件之一,罗宾逊成环反应中有一步就是羟醛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在大学有机化学课程中常作为一个经典构建碳键的反应进行讲解,并用该反应介绍反应机理。 在普通的羟醛缩合反应中,包涵了酮的烯醇对于醛的亲核加成,形成β-羟基酮或者“羟醛”(广泛出现于各种天然产物及药物中的一种结构单元)。羟醛缩合在生物化学中也同样广泛存在。羟醛反应自身由醛缩酶催化,然而该反应不是正式的缩合反应,这是因为过程中并未脱除小分子。反应在醛和酮之间发生(交叉羟醛缩合),或者在两个醛之间发生,则称为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这些反应都被冠以发现人的名字莱纳·路德维希·克莱森和J.G.施密特。他们分别于1880和1881年发表了自己在该领域的论文。 一个相关的例子是合成二亚苄基丙酮。反应的第一步为羟醛反应,第二步为脱水反应即消除反应。当分子内有活性羧基的情况下,该脱水反应还会伴随脱羧反应。羟醛加成产物可通过两种机理进行脱水反应:强碱如:叔丁醇钾、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通过烯醇机理进行反应, 或通过酸-催化进行的烯醇机理进行反应。酸催化的羟醛反应机理酸催化的脱水反应碱催化的羟醛反应 (图例使用−OCH3做碱)碱催化的脱水反应 (这里通常被错写为简单一步,见E1cB消除反应)区分“羟醛缩合”与其他“对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很重要:工业生产中,由皇家荷兰壳牌和埃克森开发的一种方法称为“羰醇过程”:通过氢甲酰化将丙烯和合成气直接转化为2-辛醇,然后羟醛缩合为2-乙基己烯醛,最后进行氢化反应。在一个例子中,巴豆醛在钯/Amberlyst/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直接转化为2-乙基己烯醛。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和龙脑醛通过羟醛缩合进行反应。该过程对于这类反应很典型。在操作过程中,一当量的乙醇,水和二氧化碳在脱羧反应中脱除。乙醛酸乙酯 2 和2-甲基戊烯二酸二乙酯 1 在乙醇钠条件下反应为 异戊二烯酸 3 (异戊二烯骨架) 和乙醇钠。该反应产物非常不稳定,会失去二氧化碳而进行许多其他反应。这被认为和甲基与二烯烃上的羧基的空间张力有关。有些时候,羟醛反应是多步反应当中的一步或参与了催化循环,如下列的反应式:该反应中,炔基醛 1 转化为环烯 7,反应利用了钌催化剂,而真正的缩合反应发生在中间体3到中间体5的阶段。该反应机理基于同位素标记法的验证。薄荷酮和茴香醛之间的反应由于酮基的立体屏蔽效应而变的很复杂。反应选择一个强碱如氢氧化钾和一个极性溶剂如DMSO,反应如下:由于通过一个普通的烯醇负离子(中间体A)进行差向异构化,反应产物具有(R,R) 顺式构象而不是如原料的(R,S)的反式构象。
相关
- 弗雷德里克·桑格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 皇家奖章(1969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1971年) 科普利奖章(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OM,CH,CBE,FRS(英语: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英国生物化学家,曾
- 紫绀发绀(Cyanosis,“绀”音“gàn”),或称紫绀、苍蓝症,是因在接近皮肤表面的血管出现脱氧后的血红蛋白,令皮肤或黏膜带青色的症状。根据Lundsgaard和Van Slyke的著作,当去氧血红素的
- 楚科奇-堪察加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又名罗拉维特兰语系(Luorawetlan),是古西伯利亚语言的其中一种,通行于东北西伯利亚。虽然古西伯利亚语言本身的成员未必有关连,但楚科奇-堪察加语族之内的语言
- 石松门石松纲 Lycopodiopsida 水韭纲 Isoetopsida 工蕨纲 Zosterophyllopsida†石松门是植物界维管植物中的一门,是现存最古老的维管植物,并包含一些最原始的现存物种,出现于约四亿一
- 美东时间北美东部时区(North American Eastern Time Zone),或称美国东部时间(The Eastern Time Zone,ET),主要包括北美东海岸和南美西海岸,其标准时间(EST)为UTC-5,夏令时间(EDT)为UTC-4。此外,以
- 林 群林群(1935年7月-),福建省连江人,数学家,无党派人士。福州一中1949-1952年校友,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其算法被称为“林群迭代
- 疏水相互作用疏水效应(英语:Hydrophobic effect)又称疏水性效应,属于非极性分子的一种性质,会使这些分子在水溶液中具有自我聚集(self-associate)的特性。例如油在水中会呈现与水分离的现象。此
- 班尼奥夫带和达-贝尼奥夫带(英语:Wadati–Benioff zone,或称为Benioff–Wadati zone、Benioff zone、Benioff seismic zone),中文一般称为贝尼奥夫带,或称为瓦班氏带、班氏带,是隐没带深处的地
- 阿南惟茂阿南惟茂(あなみ これしげ、1941年1月16日-),日本外交官。曾任日本驻中国大使。在沈阳总领事馆事件中因处理不当而备受日本方面批判。阿南惟茂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19
- 菊石亚纲菊石是一群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总称,隶属于菊石亚纲(学名:拉丁语:Ammonoidea)。它们约在泥盆纪早期出现在地球上,最后与恐龙、箭石等生物一起于白垩纪末期灭绝。由于菊石的演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