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72号潜艇 (1915年)

✍ dations ◷ 2025-07-10 00:26:38 #U-72号潜艇 (1915年)

陛下之72号潜艇(德语:SM U 72)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UE-I型潜艇或称U艇的二号艇。它由汉堡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15年10月31日下水,至1916年1月26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U-72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Naval warfare of World War I)期间服役的329艘德国潜艇之一,曾参加过大西洋(英语:Atlantic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和地中海潜艇战(英语:Mediterranean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在其四次巡逻中,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18艘商船(38570总吨)和3艘军舰(26吨)。1918年11月1日,U-72号在德军撤离卡塔罗基地之前由其艇员自行凿沉。

U-72号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局()于1914年底开发的UE级布雷潜艇(UE-I型)的二号艇,这是官方设计的第45号方案,计划具有更长的续航里程以及较短的工期。

U-72号为单壳体(德语:Einhüllenboot)远洋潜艇,配有鞍形水柜(英语:Saddle tank (submarine))。其全长为56.80米;舷宽(英语:Beam (nautical))5.90米,当中的耐压壳体(英语:Pressure hull)宽为5米;有4.86米的吃水深度。其水上排水量为755吨,水下为832吨。艇只搭载有可在水上使用的两台奔驰六缸四冲程(S6 Ln型)柴油发动机,总功率为900匹公制马力(662千瓦特);以及可在水下使用的西门子-舒克特(英语:Siemens-Schuckert)双电动发电机,总功率同样为900匹公制马力(662千瓦特)。这些发动机用以驱动双轴、每根轴各一个直径1.6米长的螺旋桨,从而使艇只在水上的最高速度达10.6节(19.6千米每小时),在水下的最高航速则为7.9节(14.6千米每小时)。艇只可以7节(1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上巡航7,880海里(14,59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下巡航83海里(154千米)。它的潜航深度为50米。

U-72号在左舷艏部和右舷艉部分别装备了一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合共4枚鱼雷。两具管道都位于耐压壳体外侧,因此只有在潜艇浮出水面时才能进行操纵和装填。它们仅可用于自卫。在司令塔后方的艉部甲板上则装备有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用于水面作战,自1918年起又替换为威力更大的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0.5 cm SK L/45 naval gun)。此外,潜艇艉部还设有两具布雷井道,并可搭载34枚水雷。其标准船员编制为4名军官及28名水兵。

U-72号是由德意志帝国海军作为E项战时订单()于1915年1月6日向汉堡的伏尔铿船厂订购,建造编号为56。艇只于1915年10月31日下水,至1916年1月26日在首任艇长、海军上尉恩斯特·克拉夫特的指挥下正式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U-72号自1916年4月起被编入北海的第一潜艇区舰队服役,同年9月17日又被转移至驻卡塔罗的普拉潜艇区舰队(德语:U-Flottille Mittelmeer)(后改称地中海区舰队)。除克拉夫特外,约翰内斯·费尔德基希纳上尉(1917年7月18日-11月5日)、埃里希·舒尔策中尉(1917年11月6日-12月31日)和赫尔曼·博姆中尉(1918年1月1日-10月31日)也曾担任过U-72号艇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U-72号曾在北海和地中海完成七次巡逻(含布雷任务),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容积总吨为38570吨的18艘商船以及3艘军舰(26吨)。其中最大的一艘为载重9203总吨的意大利客轮巴勒莫号(),它是从纽约驶向热那亚的途中,于1917年7月26日在西班牙圣塞气体蒂安角以东约25海里(46千米)处被击沉。1916年9月7日,载重2733总吨的英国货船阿哈伊亚号()则在瓦赫兰外海撞上由U-72号布设的水雷而沉没;而由该船搭载的三艘英国海军摩托艇快板号()、多琳号()和狮鹫号()也随之陨落海底。

据英国海军情报机构40号室(英语:Room 40)报告,U-72号在1917年后便鲜有出航,它也被视为一只“跛脚鸭”。事实上,在同级(U-71至U-80号)的姊妹艇中,惟U-80号(英语:SM U-80)是无需频繁返修的艇只。在战争后期,即德军从卡塔罗军港(当时属奥匈帝国)撤离期间,已不具备航行能力的U-72号于1918年11月1日由其艇员自行凿沉。其沉没地点大致位于近岸的42°30′N 18°41′E / 42.500°N 18.683°E / 42.500; 18.683坐标:42°30′N 18°41′E / 42.500°N 18.683°E / 42.500; 18.683处。2009年6月,一支美国-黑山联合科考队通过研究船赫拉克勒斯号发现了U-72号的残骸。但为免遭到劫掠和破坏,他们并未公布具体坐标。

相关

  • 拉丁语联盟拉丁语联盟(拉丁文:Unio Latina,西班牙文:Unión Latina,法文:Union Latine,意大利文:Unione Latina,葡萄牙文:União Latina,罗马尼亚文:Uniunea Latină,加泰罗尼亚文:Unió Llatina)是使
  • 陆军装甲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简称陆军装甲兵学院,本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培养装甲兵指挥、参谋、技术保障军官和指挥管理、维修保障士官的综合性高等
  • 东芝事件东芝事件(英语:Toshiba-Kongsberg scandal,日语:東芝機械ココム違反事件)指的是冷战期间,日本东芝机械伙同挪威的孔斯贝格公司(英语:Kongsberg Gruppen)、日本伊藤忠商社、日本和光贸
  •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坐标:24°48′18″N 120°58′11″E / 24.804907°N 120.969603°E / 24.804907; 120.969603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英语:Image Museum of Hsinchu City)位于台湾新竹市,于1933
  • 柯特克·安吉玛-托卡柯特克·阿米尔比托夫纳·安吉玛-托卡(Khertek Amyrbitovna Anchimaa-Toka,俄语:Хертек Амырбитовна Анчимаа-Тока,图瓦语:Анчимаа-Тока
  • 杨超曾杨超曾(1693年-1742年),字孟班,又字骏骧,清朝政治人物。湖南省武陵县 (今属常德市)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雍正四年(1726年),入直南书房。当时湖南、湖北开始
  • 欧家廉欧家廉(1869年-1925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今广东省顺德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十九年,中举;次年登贡士。光绪二十一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
  • 弗兰克·格里罗弗兰克·安东尼·格里罗(英语:Frank Anthony Grillo,1965年6月8日-)是一位美国男演员和制片人。曾出演过2012年电影《警戒结束》、《猎杀本·拉登》与2013年的《家园防线》。他也
  • 西安交大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于1985年由西安交通大学设立,旨在进行创新与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不拘一格选拔超常少年。西安交大每年1月举办面向全中国大陆初三学生的统一考试,从中择优录取1
  • 迪达 内尔森·德·赫苏斯·席尔瓦(Nélson de Jesus Silva ,通常被称作迪达,1973年10月7日-),前巴西国家足球队成员,司职门将,曾经以首发身份长期效力意甲俱乐部AC米兰达10年之久,是球队两次捧起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的功臣之一,2002年世界杯冠军队成员。巴西足球最佳守门员之一。在国际足球历史及统计协会(IFFHS)评选的二十一世纪(2001年-2012年)世界最佳门将中,他是21世纪南美最佳门将。迪达于1992年展开自己的职业球员生涯,他首间加盟的俱乐部是巴西的维多利亚,在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