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调

✍ dations ◷ 2025-10-09 18:45:07 #辩论,哲学,神学

反调(英语:polemic),又称论战,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逻辑论证,其意图是建立一个具体了解的真理,及指出相反立场的谬误。论战大多见于很有争议性的话题,该论证的方法或实践称为反调。一个经常写作反调文章,或者说话唱反调的人,是一个辩论者或争论者。原来的英语词是从希腊语: πολεμικός(英语拼音: polemikos)衍生出来的,意思是“好战的,敌对的”,而这个词又来自希腊语: πόλεμος(英语拼音: polemos),即“战争”。

伴随着辩论,反调是争论的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虽然与辩论类似,但反调被局限在一个明确的争议性论题。不同于辩论,可让争议双方之间存在共同点,反调的目的,只是为了建立一个观点的真理,而同时反驳对方的观点。

反调通常涉及到宗教,哲学,政治,或科学的重要议题。以往,论战新闻常见于欧洲大陆;当时的诽谤法​​律,相对于现在,并没有想像中严格。

为了支持对17至19世纪论战的研究,一个英国的研究项目,于2002年将那个时代的论战小册子,放到互联网上,数目超过24,000项。

神学论战是神学论证的分支,围绕着宗教事务,致力于历史或争议的行为。但这应该从护教区分,后者是信仰的知识防御。 马丁·路德在1525年的著作《意志的束缚》,是神学论战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写在回答一个反调的题目: 《意志的自由》,由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于1524年所著。

另一个例子,是两册1896年的著作《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分上、下卷),由美国外交家,教育家及作家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所著。作者的科学观,大体是朴素的经验主义观点。科学基本上被看作是经验的归纳,被简单地当作对世界的正确表像,是与宗教教义反调的论题。科学知识被当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断接近的真理,被认为只与客观的世界有关,与人类的文化,信念,甚至宗教无关。虽然此书未必能体现主流见解,但仍有其代表性,可以反映出近代西方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关系值得关注的反调思想。

相关

  • 刘元方刘元方(1931年2月7日-),浙江镇海人,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1948-49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求学。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已并入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
  • 阿里港支厅阿里港支厅是于台湾日治时期附属于阿缑厅下的政府单位,位阶属于“支厅出张所事务所辨务署郡市”,该支厅范围为今的里港乡、高树乡、盐埔乡和九如乡。支厅以治所阿里港区的名称
  • 衣鱼衣鱼(学名:Lepisma saccharina),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赤木虫、书虫或衣虫,古名蛃(音同“丙”)或蟫(音同“覃”),是一种灵巧、怕光、怕空气扰动、而且无翅的昆虫,身体呈银灰色
  • 男欢女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语:Un homme et une femme)是一部1966年的浪漫爱情法国电影,克劳德·勒鲁什担任影片的导演、制片人,而且还是编剧之一,尚-路易·特罕狄酿和阿努克·艾梅
  • 缩时摄影缩时摄影(英语:Time-lapse photography),亦称为间隔摄影、旷时摄影、延时摄影,是一种将画面拍摄频率设定在远低于一般观看连续画面所需频率的摄影技术。当在正常速度下播放时,便会
  • 查尔斯·阿博特查尔斯·格里利·阿博特(英语:Charles Greeley Abbot,1872年5月31日-1973年12月17日),美国天文学家,史密森尼学会的干事,出生于新罕布夏州威尔顿市。阿博特于1894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
  • 韩日-琉球语族阿尔泰语系韩日-琉球语族:由于日语、韩语等,到底是孤立语言,还是从属于阿尔泰语系或其它语系,学界争论不休,所以,阿尔泰语系之下的“韩日-琉球语族”的合理性更为学界所争议。有学
  • 海红豆属海红豆属(学名:)是豆目豆科下的一个属,为无刺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2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大洋洲。本属已受承认的物种共有12种:
  • 离核光桃离核光桃(学名: var. )为蔷薇科李属下的一个变种。
  • Firefox PortableMozilla Firefox, Portable Edition,中文称之为便携版。由约翰·哈勒(John T. Haller)所开发,允许在U盘或其他设备上运行Firefox浏览器。Firefox便携版保留了官方安装版的所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