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蟒

✍ dations ◷ 2025-07-18 19:36:45 #泰坦巨蟒
泰坦巨蚺属(学名:Titanoboa,意即“极大的蚺蛇”)是一个生活在古新世(约 6,000 至 5,800 万年前)的无毒、肉食性蚺类。已知的唯一种塞雷洪泰坦巨蚺(T. cerrejonensis)也是已知最大的蛇。把它石化的脊椎骨与现代蛇比较,研究人员估计其最大全长 14 米(46 英尺),体重超过 1,100 公斤(2,400 磅),身体最粗处厚达 1 米(3.3 英尺)。它可能是以鳄鱼为食的。二十八条巨蚺的化石是在2009年在哥伦比亚北部的塞雷洪煤矿被发现的。在此以前,在南美洲昔日的热带地区很少有古新世的脊椎动物被发现。此种是由一队由佛罗里达大学研究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家约纳森·希洛克(Jonathan Bloch)和巴拿马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卡洛斯·哈拉米约(Carlos Jaramillo)率领的国际科学考察队伍发现的。由于蛇是环温动物,这项发现也暗示了,当时的其生活的热带地区比研究人员原先估计的更温暖,平均气温为 32℃(90°F)。只有这样的气候才能让蛇长得这么大。而目前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28℃。然而,一些研究人员不同意上述估计。例如,2009年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 应用上述的数学模型在温带澳大利亚古蜥蜴化石,预测目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蜥蜴应该能够达到33英尺,这显然不是这样的 .另一个在同一期杂志上马克·丹尼(生物力学方面的专家)发表的批评指出,这条蛇是如此之大并且产生这么多的代谢热量,环境温度必须比目前的温度低四到六度,否则蛇会有过热危险的.二十八条蛇中最大的八条重约 2,500 磅(1,136 公斤),体长 12—15 米(37—50 英尺)。而现存最大的蛇,包括长约 7.5 米(24 英尺)的森蚺(最重的蛇)和长约 9.9 米(32.5英尺)的网纹蟒(最长的蛇)。而现存最小的蛇,卡拉细盲蛇,身长只有10 公分(4 英寸)。此前最长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长 10 米。

相关

  • AAT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英语: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AAT)是一个用来描述关于艺术、建筑和物质文化项目的受控词表。AAT收录各种通用术语,如“大教堂”,但不收录专有名词,如“圣母
  • 听觉听觉指声源的振动所引起的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环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觉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而产生的主观
  • 祠祭祠祭是在宗族祠堂祭祀祖先,又称族祭。闽南裔台湾人的祭祀时间除了祖先或亲人忌日外(一般“对年”之后就不拜生日,除非视为神明),常在除、清、盂、九等节庆:客家裔台湾人通常在公厅
  • 杀菌药杀菌药(英语:bactericide agent/drug)是指具有能将细菌杀灭药效的抗菌药物。抑菌药是与杀菌药相对的一个概念。抑菌药与杀菌药的不同之处在于抑菌药通过抑制细菌增殖发挥药效,而
  • 氢氧化铝氢氧化铝(aluminium hydroxide),化学式Al(OH)3,是铝的氢氧化物。是一种碱,由于又显一定的酸性,所以又被俗称为“铝酸”(H3AlO3 或 HAlO2·H2O),但实际与碱反应时生成的是四羟基合铝酸
  • 知识学知识论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
  • 疾病转型流行病学转变(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是人口学与医学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口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快速增长,但之后又由于生育率的降低而使人口重新稳定下来。该理论由阿布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简称红皮书)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此名录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IUCN红色名录
  • 戈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六十二个(四划的则为第二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戈部归于四划部首。戈部通常是从下、左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H[BFsub4/sub]Hydrofluoroboric acid Hydrogen Tetrafluoroborate三氟甲磺酸氟硼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强酸,化学式为HBF4,是氟硼酸盐的共轭酸。氟硼酸在浓性溶液中稳定,加热到130 °C时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