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应级数
✍ dations ◷ 2025-09-30 23:42:50 #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中,反应物浓度的指数总和。考虑一个假想的反应:其反应速率(rate)为R,与代表反应物A跟B的浓度,k为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则假设其速率方程可写成如下:在上式中,m与n称为该反应物的反应分级数,或称作(部分级数(partial orders))。因此,反应对A是属于m级反应,对B而言为n级反应。而所有反应分级数的代数和称为反应级数,或称作(反应总级数(overall order)),在此例子也就代表反应总级数为m+n级。而上式中的m跟n或是m+n,也既是所谓的反应级数,除了可以是一级、二级、三级以外,还可以是零级、分数级或负数级甚至是无理数级,或是跟随反应条件(pH值、浓度)而变化,甚至速率方程中还可以出现反应产物的浓度项。反应级数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分级数越大,则反应速率受该一反应物浓度的影响越大。对于非基元反应不存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根据定义,单分子反应即为一级反应,双分子反应为二级反应,三分子反应则为三级反应,对于基元反应几乎只有这三种情况。相应的反应速率方程见速率方程一条。而由于反应级数可推之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因此在许多反应,可以帮助推论反应机构,了解反应如何碰撞,及反应过程中的活化错合物。反应中若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很大,反应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则可以将其视为常数,原有反应根据基元反应方程式如果判定为二级反应,则将会呈现出一级反应的特征,所以称为假一级反应。各级反应其实都有一些特性,将诸整理归纳如下:(不适用于一级反应)(不适用于一级反应)(不适用于一级反应)表中,
M
{displaystyle M}
代表摩尔浓度
m
o
l
/
L
{displaystyle mol/L}
,
t
{displaystyle t}
代表时间,
k
{displaystyle k}
代表反应的速率常数。所说的“二级反应”和“
n
{displaystyle n}
级反应”指的是纯级数反应,也就是反应速率只与一个反应物的二次方或
n
{displaystyle n}
成正比。
相关
- 微需氧微需氧微生物(Microaerophile)是一类必须要靠氧气才能生存的微生物。但是,它们能生存环境中的氧气含量低于现在大气中的氧含量(大气中氧含量通常为20%-21%,而这种生物生存环境
- 战壕热战壕热(英语:Trench Fever)是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学名Bartonella quintana)引起的传染病。特征为突然发病:发热、头痛,肌肉、骨及关节痛,胸、背出现皮疹。经体表寄生虫在人群中传播。
- 阿美西亚大陆阿美西亚大陆(Amasia)是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超大陆,这派学说和另一派终极盘古大陆不同的是,阿美西亚大陆是亚洲和北美洲合并形成。阿美西亚大陆的理论基础是在于太平洋板块隐没于
- 类人猿人格类人猿人格权运动是一项旨在向人科的非人类成员(倭黑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提供在法律上“人”的地位,并基于此对这些动物进行合法保护的运动。支持者包括灵长类动物
- 土层土层是大致平行于土壤的层,其物理特性不同于上面和下面的层。地平线在大多数情况下由明显的物理特征,主要是颜色和纹理来定义。这些可以以绝对术语(例如纹理的粒度分布)和相对于
- 氧4氧4分子(O4),也被称作四聚氧。1924年,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首先预测了它的存在,以解释液氧不符合居里定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的原因。现在看来路易斯的预测
- 知名感染者列表这是一个按字母顺序分类的列表,这些列表新闻报导中提及已经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ARS-CoV-2)的知名患者,后者是导致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病原体,包括已经死亡
- 泛大洋泛大洋(Panthalassa,或Panthalassic Ocean)又译泛古洋、盘古大洋,在希腊文中意为“所有的海洋”,是个史前巨型海洋,存在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环绕者盘古大陆。泛大洋包含太平洋与
- 清初五大师明末清初五大师是指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之瑜(朱舜水)。五位学者均参加过明朝末年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均致力于学术。其中黄宗羲、顾
- 塔堤扬娜二号塔堤扬娜二号卫星(英文:Tatyana-II),是一颗中华民国(台湾)与俄罗斯双方合作的微卫星,2009年发射升空,2010年终止运作。中华民国国科会继1998年与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