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dations ◷ 2025-10-09 11:55:06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麦芽三糖麦芽三糖(Maltotriose)为一种三糖,由三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并以 α-1,4 糖苷键相链接。果聚糖:菊粉 · 果聚糖β2→6甘露聚糖:低聚木糖:半乳聚糖:
  • 里急后重里急后重(rectal tenesmus)是一个医学术语,形容便秘时的一种症状。患者感觉急需大便而无法顺利排出;可用16个字概括:“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中文病名出自中国
  • 粗衬线体在字体排印学中,粗衬线体(或称埃及体)是一种衬线字体,其衬线是更粗、块状的。 衬线终端可以是钝头和棱角(Rockwell),或圆角(Courier)。粗衬线体发明于十九世纪,在十九世纪也最为流行。
  • 细胞内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是指位于细胞膜内部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这类受体都为转录因子。因为其激素要穿越细胞膜才能进入细胞内与其结合,所以通常都为脂溶性激
  • 锥形瓶锥形瓶(德语:Erlenmeyerkolben,英语:Conical flask,又名鄂伦麦尔瓶、三角烧瓶),为一种在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玻璃瓶,外观呈平底圆锥状,下阔上狭、从侧面看去呈等腰三角形,有一圆柱形颈
  • 戴维·瓦恩兰戴维·瓦恩兰(英语:David Jeffrey Wineland,1944年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
  • 南方州立理工大学南方州立理工大学(Southern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玛丽埃塔的一所公立大学,设立于1948年。2013年11月1日传出该校将与附近的肯尼索州立大学合并的消
  • 苏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1917–1938)最高苏维埃(1938–1990)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
  • 英国国教英格兰教会(英语:Church of England),或译为英格兰国教会、英国国教会、英格兰圣公会,是基督新教圣公宗的教会之一,16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时期,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领导,由神学家托
  • 芯片集成电路(英语: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作 IC;德语:integrierter Schaltkreis),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